点击上方 “晓敏青春说 ” → 点击右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

最近看到一组数据,让人心头一颤。
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3年12月增长742万。
更令人揪心的是,10-19岁青少年群体正在成为增长主力,占总新增网民的49%。
其中,有62.5%的未成年人经常打游戏,有的孩子每天玩游戏长达8小时。
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被屏幕“网住”的真实的孩子。
![]()
被“网”住的少年
“我家孩子好像游戏上瘾了。”
“他一直玩到深夜也放不下手机……”
在我们咨询室,就来过这样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妈妈,她努力压抑情绪,向我描述那个让她无力的夜晚。
那天晚上11点半,她推开儿子的房门,发现他还在玩游戏。
而这,已经是一周当中的第3次熬夜玩手机。
![]()
“把手机给我,现在就去睡觉。”她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静。
儿子手指没停,头也不抬:“等我这局打完,马上就好。”
“你每次都说马上,哪次真的停下来了?“不行,现在就必须停。”
短暂的僵持后,儿子突然把手机重重地摔在床上:“凭什么我连这点自由都没有?!”
接下来的一幕更让妈妈措手不及。
儿子一言不发,转而开始收拾书包,并扬言“这个家我是待不下去了!”
“那一刻,我开始慌了。”妈妈的声音哽咽起来,她说自己控制不住,在儿子面前哽咽起来。
而儿子看到妈妈的眼泪,虽然停下了“准备离家出走”的动作,但转身把自己锁在了房间。
妈妈这边呢,心里又着急又担忧,不知道孩子在房间里干什么,想什么,是敲门进去呢,还是不去打扰?
进退两难的她,几乎彻夜难眠。
这样的夜晚,或许也在无数个青春期孩子的家庭里上演。
表面上是玩游戏引发的战争,可如果先撕掉“网瘾少年”的标签,我们是否曾真正倾听过,这些孩子内心的声音。
![]()
许多父母总以为,孩子沉迷游戏,都是因为虚拟世界太过刺激、新鲜了。
但真相,或许远比这更让人心疼。
那些总被指责“沉迷游戏”的孩子心中,其实隐藏着很多从未被看见的渴望。
![]()
“我就是停不下来……”
“其实,玩游戏也没有很快乐,但就是……停不下来。”
后来,这位妈妈告诉我,孩子曾用异常冷静的语气,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总以为,孩子是沉迷于虚拟世界的极致快乐。
除了玩游戏,他们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
可真相呢?
让他们难以自拔的,往往不是追逐快乐,而是逃避痛苦。
逃避什么痛苦呢?
就是那份,在现实中无处安放的,深深的孤独感。
许多父母会困惑,甚至委屈:
“我们给他吃最好的、穿最好的,随时专车接送,他怎么还孤独了?”
可问题,恰恰出在这里。
心理学上所说的孤独,从来不是指“一个人形单影只地待着”,而是一种“存在性孤独”:
指的是仿佛自己的内心世界,从来没有人真正走近过。那些翻涌的情绪,也从未被听见、被回应过。
太多孩子的日常生活,被学习、考试和排名填满,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心事的朋友。
他们的情绪被“好好学习”的要求压抑,却从来未曾找到一个允许释放的出口。
![]()
就好像有孩子曾给我看他的日记,让我忍不住落泪:
“孤独,痛苦,难受,憋屈,堵塞像一堵无形的墙,喊出去没有回应,只听得到自己的回声……”
这个时候,游戏,往往会填补那片荒芜的空缺和孤独。
在游戏里,他会找到并肩作战的队友;拥有一个个被需要,被认可的高光时刻。
一旦退出游戏,就意味着要从一个被系统肯定,被队友需要的“英雄”,跌回到一个可能被父母责备,被成绩打击的普通人,甚至是“失败者”。
那种落差感,那种自我怀疑,足以让一个孩子陷入深深的孤独,甚至感到窒息。
于是,他会不由自主地选择,继续留在那个能找到“自我存在感”的世界里。
更可怕的是,游戏的设计机制,还精准地“劫持”了他的大脑。
![]()
即时的反馈,不确定性的奖励,“就差一点”的诱惑……这一切,都在持续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制造着“即将成功”的假象。
这种生理层面的驱动,把本就孤独的少年,牢牢地锁在了屏幕前。
![]()
孩子,值得被看到更多
有句话说,唯有当孩子的情绪被真正看见,改变才可能开始。
面对孩子的“网瘾”,对抗只会让孩子更加孤独。
我们需要的,不是切断网络,而是尝试连接他孤独的内心。
1、停止对抗,开启对话
把游戏当敌人,孩子就成了我们的对手。
没收手机、断网,看似解决问题,实则是关闭了沟通的大门。
不妨尝试换个方式。
找个轻松的时刻,自然地聊起:“诶,这个游戏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
和孩子站在一起,他才会对你敞开心扉。
2、看见情绪,而非行为
每个沉迷游戏的行为背后,都藏着未被看见的情绪:
可能是学业受挫的自卑,可能是人际交往的恐惧,也可能是对自我价值的怀疑。
试着问问,“我不允许你玩游戏时,你内心是什么感受?”
这样的提问,没有审判,只有理解。很容易触达孩子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3、重建连接,帮孩子构建价值体系
帮助孩子在现实中找到“我被需要、我有价值”的感觉,是带他走出孤独的关键。
价值感并非来自惊天动地的时刻,而是藏在每一个微小的瞬间:
比如,
孩子主动帮忙做家务,你说声:“谢谢,这让我轻松不少。” 他对某个话题有独到的见解,你回应:“这个角度很独特。” 甚至只是他某天按时完成作业,告诉他:“我看见你的学习时候超专注。”
这些微小的认可,日积月累,也会转化成强大的自我肯定。
改变,从来不是一朝一夕。它就好像播种、种树,需要耐心与等待。
当我们放下焦虑,回归养育的本心,去看见、倾听、理解那个孤独的孩子时,他会从虚拟的慰藉中慢慢走出来。
转而在现实的世界里,重新生长出自我管理的勇气和能量。
如果孩子厌学、抑郁、沉迷手机
价值观偏差、亲子关系紧张…
可以添加老师,
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答疑解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