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我是咩小胖。
我家小区附近的公园里,有个滑梯特别受孩子们的欢迎。
上周末,我带娃去玩,刚走到滑梯旁,就听见一个家长在大声地催促自己家孩子从滑梯上滑下来。但是那个孩子迟迟不动,脸上露出害怕的表情。
“快点下来,这有什么害怕的。别的小朋友都是自己滑下来的,你都三岁了,怎么就不敢?不能每次都让我陪着你。”
家长想用自己坚定的语气让孩子妥协,但是孩子仍旧不动。这时,后面已经有好几个小朋友被堵着了。
家长更加着急,也有些生气。催促的语气愈发严厉。孩子被吓得快哭了,更不敢滑了。最后是后面一个看起来上小学的小朋友,抱着这个孩子一起滑下来的。
“这么胆小,以后再也不带你来玩滑梯了。”家长说着,拉着孩子走了。
![]()
这样的场景,其实在生活中不少见。孩子怕生,被说胆小。孩子不敢尝试新事物,被说胆小。
关键是,家长对孩子“胆小”的态度,是无奈、厌烦,甚至还有愤怒。这是因为家长把“胆小”与“笨”“无能”画上了等号。
而事实并非如此。
“胆小”并不是一个人的缺陷,只是一种气质特点。
“胆小”的孩子因为具有3个优势,反而会更聪明!
【优势1】具有强大的观察力
大人做事小心翼翼,会被说成是“谨慎”。而小孩子如此,可能就会被戴上“胆小”的帽子。
这样的孩子,通常会有强大的观察力。能够更细致地去观察自己周围的环境,发现一些其他人忽略的细节。
这些丰富的信息进入大脑,是需要时间来处理的,就会让孩子表现出“犹豫”或者“慢半拍”。
【优势2】拥有评估风险的能力
怕高、不敢尝试新的事物,看似是孩子胆小,实际是孩子发现了危险,在规避,来保护自己。
这种“三思而后行”的能力,是一种高级的认知功能。
【优势3】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创造力
在孩子谨慎的行为下,可能藏着丰富的内心世界。
平日里的细致观察,让孩子拥有更多的素材,能够丰盈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家长眼中的“胆小”,在特定的场景下是孩子智慧的体现,主要看家长是如何理解和引导的。
![]()
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要避免5个误区。
误区①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不要总是说孩子“胆小”,不要在外人面前说,更不要当着孩子面说。
误区②强迫孩子改变
孩子不想、不敢去做的事,不要强迫孩子去做。这只会让孩子心中升起真正的恐惧。
误区③忽视或者否定孩子的感受
“这有什么好怕的?”当家长这样想的时候,孩子只会越来越胆小。
不能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很难帮助孩子。
误区④过度保护
如果觉得孩子害怕,就帮他屏蔽一切挑战,把孩子完完全全保护起来。这样就剥夺了孩子学习、进步的机会,也不利于孩子成长。
误区⑤与他人比较
每片叶子都不同,更不用说孩子了。不要拿孩子跟别人比,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特质和优势。
科学育儿,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家长善于引导,才能够激发孩子的智慧。
1.接纳与尊重
接纳孩子的特质,尊重他。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2.用积极的话语代替负面的标签
可以用“细心”“谨慎”“善于观察”“有安全意识”等这些积极的话语,不要只会说“胆小”。
3.提供安全保障,鼓励孩子挑战
家长要多些耐心,在给孩子提供安全保障的前提下,鼓励孩子多次尝试。
允许孩子慢慢来,不要着急。
4.为孩子创造发挥优势的环境
根据孩子的特质,为他提供更适合的活动。比如,需要细心观察、深度思考的活动,如拼图、手工、科学观察活动等。
![]()
5.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家长在面临一些新事物的时候,要展现出积极的应对方式。让孩子看到家长的做法,会对孩子起到教育的作用。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家长要了解孩子,更要接纳孩子。
育儿,不是强行改变,而是智慧的引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