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重庆奉节县大山深处,法官们怀抱国徽,背着巡回审判包,乘坐溜索渡过湍急的河流进山办案的画面,震撼了无数人,也让大山里的“溜索法官”广为人知。
如今,溜索还在,湍急河流依旧,奉节大山里的法官已不需再借溜索出行办案。而“溜索法官”精神却在群山之间深深扎根,代代传承。
![]()
2024年5月,重庆法院在奉节县兴隆镇“溜索法官”当年的其中一处溜索原址,启动溜索法官研学基地建设,并在去年12月完工。
今年1月,溜索法官研学基地正式对外开放。如今,它正吸引着众多人前来学习、参观。这座昔日基层法治实践地标,已成为了新时代普法新课堂。
![]()
九盘河上的溜索法官研学基地。
昔日“溜索”旧址变身普法新课堂
“河水这么急,就这样溜过去吗?”“现在还坐吗?”9月25日,奉节县鹤峰小学五年级的同学们走进溜索法官研学基地,看见仅用一根铁索当过河工具时,满是好奇,不停地向讲解员提问。
深秋的奉节县兴隆镇回龙村,已沉浸在大山深处的清冽凉意里。高耸的峰峦顶着薄雾,苍劲的植被仍披着浓绿,九盘河的碧水蜿蜒其间,好似一条飘逸的绿丝带,组成了一幅灵动的山水长卷。
近日,受上游降雨影响,河水骤涨,原本湍急的水流裹挟着碎浪奔涌,让横跨河面上的那道铁索,更添了几分凌空高悬的险峻。
![]()
溜索法官研学基地,讲解员正在给同学们介绍当年法官们溜索进山办案的故事。
“太吓人了,我可不敢坐!”现场,同学们怀疑地问:“以前,法官们真的是溜铁索过去,再进山办案吗?”在得到肯定答复后,同学们称:“他们也太勇敢了!”
![]()
新建的司法为民索桥。
“不过,现在法官们进山办案不用再坐溜索了。”讲解员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大山里村村都通了公路,车载便民法庭能直接开到老百姓家门口。而这座溜索边上,也建起了一座司法为民的索桥。桥全长47米,跨径43米,桥梁全宽2.5米,解决了周边部分群众出行不便等问题。这里的溜索,也成了溜索法官研学基地里的一个体验项目。
![]()
溜索法官研学基地里,法官在为同学们介绍法槌的使用。
![]()
溜索法官研学基地,法警在为同学们介绍警用装备。
在溜索法官研学基地里,奉节县人民法院兴隆法庭庭长费明军为同学们讲解了巡回法庭如何审案,法槌如何使用;法警向贵民还为同学们介绍了司法警察的警用装备,以及使用方法等。
“法官坐着溜索来过我家办案”
望着朝气蓬勃的孩子们,溜索边一位老者露出了会心的笑容。他正是这条溜索的建造者——李世林。
“他们(法官、书记员)都是年轻人,每年都要来坐几次。”李世林称,门前的九盘河遇上涨洪水时,水深约5米;枯水期,也能淹过半腿。他家因经营着土火纸的生意,为送货和进出方便,1992年建造了这条溜索。全长约50米,一次能过两人,除了渡人外,亦可渡货物、牲畜等。溜过去的时候,人坐在木凳上,用双臂拉动绳索,滑到对岸。
![]()
“溜索法官”。(资料图)奉节县人民法院提供
溜索修起来后,成了附近村民过河出行的主要通道。后来,便有提着国徽,背着包(巡回审判包)的法官来借溜索过河,进山办案和普法。
“法官还坐着溜索,来过我家办案。”直到现在,李世林对那个带着浓浓陕西口音、个子高高的李法官仍印象深刻。老人称,有一年腊月,因销售土火纸被人拖欠货款,他都去催了好多次,也没能要回来。
于是,他决定依法维权,向法院寻求帮助。当时,临近春节,他又忙,自家距离法庭路途又远,后来法庭的李法官和书记员就乘坐溜索来到他家了解情况,并当场联系对方当事人进行调解。
“当时对方就承诺马上付款。”李世林说,这些年轻人真的很不错,吃得苦,做事还公道。每次,他们来溜索的时候,都会和他交谈几句,打个招呼。他有啥子法律问题,也趁机问问。
老人表示,溜索法官研学基地建成后,时常都有人前来参观和学习。
从“怕掉河”到拉索人 再坐溜索忆当年
![]()
王威与老人交谈。
见到李世林,奉节县人民法院的王威热情地打招呼:“老人家,还记得我不?”
李世林看了看,回答:“有点印象,你好像也来坐过这根‘溜索’。”
王威曾是奉节县人民法院第三人民法庭书记员,如今已调回院里工作。再次来到九盘河上的溜索旁,往昔的溜索过河场景仍历历在目。
![]()
当年的书记员王威跟着法官一起,溜索过河进山办案。奉节县人民法院供图
“第一次溜的时候心里没有底,怕卡在河中间,更怕掉下去。我就坐在庭长后面,两眼盯着前方和周边景色,分散注意力。”王威回忆,九盘河上有四五条这样的溜索,法庭的前辈们出门办案要过这条河,都是这样溜过去,而他溜过其中三条。溜的次数多了,胆子也渐渐大起来。他的位置也从后面,换到前面,成为每次溜索过河时拉索的主力。后来,他回到院里工作,第三人民法庭也更名为兴隆人民法庭。
王威介绍,奉节县山地面积占比高达88.3%,自1979年法庭成立以来,一批批青年干警扎根基层,守护大山里的公平正义,传递司法为民的初心。而那个时候,溜索只是外出办案出行方式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时候,法庭干警是靠双脚穿梭在大山之间,完成法律文书的送达、纠纷调解、巡回审判,以及开展法治宣传。
![]()
王威再次乘坐“溜索”。
“好久没溜过了,这一趟感觉还有点费力!”当王威再次乘坐“溜索”过河后,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曾经,我们攥着溜索、跨过九盘河送法下乡,每一次悬空都是为了让村民们触碰到公平正义。如今溜索的铁索虽不再承载我们的身影,但司法为民的初心从未褪色。”
科技加持下,重庆司法便民再升级
“溜索法官”巡回办案的照片、巡回审判包已被中国法院博物馆收藏;法官乘坐溜索的木质座椅也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些旧物,都将是山区法庭干警们深入田间地头、走入农户家门,零距离为大山人民提供司法服务的见证。
![]()
5G“车载便民法庭”直接开到老百姓家门口审案。
近年来,重庆法院立足地域特点,积极探索司法便民新路径。通过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与司法工作深度融合,推出集巡回审判、诉讼服务、法治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车载便民法庭。其中,第三代车载便民法庭更依托5G车载物联、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把智慧法院一站式诉讼服务“装上车”,实现全域立案、全域送达、智能庭审,把法庭开到群众家门口。
目前,重庆法院全面推进了“全渝数智法院”建设,推出的“全渝数智法院TV版”将庭审、远程调解服务等联通至千家万户。
据统计,近三年,重庆法院5G“车载便民法庭”开展法治宣传、以案普法、巡回审判超3.5万次;1036个“云上共享法庭”让偏远地区群众就近参与诉讼;“全渝数智法院TV版”累计覆盖各类数字终端1000余万台,惠及群众近3000万人次。
科技赋能打破了时空壁垒,“流动载体﹢家庭终端”的双轨模式,让司法服务从“翻山越岭”变为“触手可及”,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打通司法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从“溜索法官”到“车载便民法庭”,再到“全渝数智法院”,重庆司法为民服务的方式不断革新升级,但司法为民的初心始终未变,司法为民的传统也将赓续传承。
上游新闻记者 徐勤 摄影 邹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