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阳县,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身影,已成为当地非遗传承、助残帮扶与城市建设中一道动人的风景。她叫李小林,今年57岁,与轮椅相伴近四十年。高位截瘫没有困住她的人生,凭借一双巧手,她不仅编出精美的工艺品,撑起家庭的一片天,更“织”起一群残疾人的希望与尊严。
![]()
李小林和朋友们。通讯员 谭启云 摄
求生:在绝境中抓住那根绳
李小林的人生转折,始于八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背部剧痛,让她被诊断为骨髓炎。手术带来意外后果——背部神经损伤,导致胸椎骨折、高位截瘫。她的世界,从奔跑跳跃的田野,蜷缩至一方轮椅的天地。
“那时候还小,是妈妈背着我……”回忆起来,李小林刻意保持平静语气,却勾勒出一段辛酸岁月。那些年,母亲背着她走遍北京协和、成都华西、南京鼓楼等各大医院,希望却在一次次奔波中逐渐破灭。
“妈妈岁数越来越大,我必须学会独立生活。”母亲过世后,李小林从南溪镇老家搬到云阳县城。为了谋生,她将自制的手工艺品推到街头售卖,守望着微薄的生计。出门尽是梯坎和陡坡,没有电动轮椅,全靠双手推动轮子前行。
身体的痛苦也如影随形。高位截瘫导致大小便失禁,“大热天还得穿纸尿裤”,人也无法久坐,否则易生褥疮。“这是出门最令人恼火,也最尴尬的时刻。”她毫不掩饰地道出轮椅背后的艰辛。
![]()
李小林在云阳滨江购物公园摆摊售卖绳编产品。通讯员 谭启云 摄
然而,命运的绳索再沉重,也未能困住她求生的意志。当她看到一台编织机,尽管价格昂贵,依然咬牙买下。“因为坐着够不到……没力气,还必须练习怎么使用。”在家人鼓励下,她一点一点学,一步一步靠近机器,开启了与绳编相伴的生涯。
这一编,就近四十年。
传艺:帮助更多残疾人开启新生活
如今,在云阳县青龙街道渝馨家园的非遗绳编培训班,李小林是讲台上的老师。面前摆放着她钩织的玫瑰花、编织包、麻绳花篮,学员们围坐聆听,其中不少是和她一样的残疾人。
“对我们而言,只能靠双手来改变生活。”李小林的工作模式是根据身体状况“量身定制”的:上午在绳编培训班工作半天,下午又得回床上躺着忙碌。在她床边小桌上堆满了毛线与半成品,“大多数毛线钩织都是躺着完成的。”即便躺着,她的双手也从未停歇,杯垫、玫瑰花、小葫芦……一件件精美工艺品从这特殊的“工位”诞生。
“因为爱好绳编,钩织出一样新的产品就会很有成就感。”绳编对她而言,既是谋生手段,也是情感寄托与自我价值的体现。而且她善于观察市场,“大家喜欢什么就钩什么。”这些年来,李小林用基础的短针、中针、长针等针法,钩织出五十多个品种。
![]()
云阳县青龙街道渝馨家园非遗绳编培训班,残疾人在学习绳编。通讯员 谭启云 摄
“通过钩织,改变了家庭收入,也把娃儿培养出来了。”李小林语气中满是自豪。有一年大年初一,家人劝她休息,她却坚持出摊,卖手链收入两三百元。点滴积累,汇成孩子上大学的费用,也撑起这个残疾家庭的尊严。
2024年,为扩大绳编技艺影响力,云阳县残联帮助她成立工作室,并聘任她为残疾人技能培训讲师。
“我想把绳编传承给和我一样的人,让他们也能靠这门手艺改善生活。”作为县级非遗传承人,她毫无保留地将技艺传授给残疾朋友。学员管贞易从完全不会到能独立勾出一朵玫瑰花,那份喜悦感染着每个人。
同为残疾人的谭诗梅在培训班学习了五天,对李小林充满敬佩:“她自己就是半身不遂,长期穿尿不湿,还每天坚持给我们上那么久的课……她就是我们的榜样!”
“让其他残疾朋友生活得更好,也是用另一种方式实现了个人价值。”李小林说,她传授的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自强的信念,一把开启新生活的钥匙。
大爱:推动运行无障碍公交车
李小林的目光并未局限于家庭与工作。因切身感受到轮椅出行的种种不便,她将视线投向更广阔的公共空间,成为当地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积极推动者。
她告诉记者,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云阳县的公交车对轮椅人士是可望不可及的存在,“看到公交车一辆又一辆,我们却无法上去,只能干着急。”
改变,始于不懈努力。她和丈夫专门跑了好几趟重庆中心城区,带回无障碍公交车的概念与样本,反复向县残联、城管等部门反馈诉求。“这么多年我花了不少心血,每个坎要达到什么标准,都要和相关部门沟通衔接。”
![]()
李小林用双手推轮椅车出行。通讯员 谭启云 摄
她的坚持没有白费。在李小林的持续呼吁下,云阳县有关部门高度重视。2022年,投入首批两台无障碍公交车。截至目前,云阳无障碍公交车已达24辆,覆盖城区主要公交线路。
“周边县城还没有无障碍公交车,云阳在这方面算是走在前面的。”提起这一成果,李小林语气中充满欣慰。这24辆公交车,不仅方便了残疾人,也为老年人、推婴儿车的家长带来便利。
她的工作方法细致而务实——“我把每个无障碍通道的梯坎拍成照片,写上‘这个地方要整改’的说明。”如今,云阳不仅成功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上走在前列,还吸引周边区县前来学习取经。
但李小林并未止步于此。“乡镇的残疾朋友比我们更困难,要想办法呼吁无障碍公交车驶入乡镇。”她的目光,已投向更远的地方。
记者手记:
在困境中开出坚韧之花
采访李小林之前,“坚强”“乐观”这类词汇在我心中,还只是抽象的褒奖。直到看见她躺在床上,双手依然飞速地钩织着毛线,那些词语瞬间有了温度、重量和具体的形象。
她的世界,虽被轮椅限定;她的精神,从未被其禁锢。
与她交谈,你会不自觉地忘记那架轮椅。她的语速平缓却有力,眼神温和而坚定。她毫不避讳地谈论大小便失禁、生出褥疮的尴尬与痛苦,那种直面苦难的坦然,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她讲述的不是悲情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人生历程——如何活下去,如何学手艺,如何养大孩子,如何帮助更多人,如何让这座城变得更美好。
绳编,最初只是她赖以谋生的“一根绳索”。她紧紧抓住它,从深渊里攀爬而出,不仅撑起了一个家,还把这根绳索抛向了更多身处困境的人。在她教授绳编的课堂上,我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生命能量的传递。
而更令人敬佩的,是她将这份能量从“小家”延伸至“大家”。
因为深知“一步梯坎比登天还难”,所以她不再仅仅满足于教会人们一门手艺,而是选择去推动整个城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这是一条远比编织更为艰难的路,需要反复呼吁、多方沟通,但她走得沉稳而执着。这些无障碍公交车和她的绳编作品一样,都是她倾注心血创造的“作品”,一件关乎尊严,一件关乎通行。
她让我们相信:生命最强的力量,往往不是在顺境中绽放,而是在困境中开出的那朵坚韧之花。
原标题:凡人微光|轮椅上的“编织者”:用双手“钩”出尊严与无障碍之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