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代表团来了!”11月9日晚,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当重庆代表团进入会场时,山城的热情瞬间点燃了夜空。从十三运会的133名运动员到十五运会的399名健儿,从15个大项到26个大项的跨越,重庆体育用三届全运会的时光,书写了一座城市与体育共同生长的故事。
![]()
而回顾重庆体育的全运征程,一串简单的数字记录了一条不断向上的生长曲线。
十三运会上,重庆133名运动员参加15个大项、63个小项的决赛;十四运会时,这一数字就增长到232名运动员参加24个大项、107个小项。
而到了今年的十五运会,重庆代表团共有418名运动员在竞技项目资格赛中出线,总人数较十四运会同比增长80%。根据决赛阶段报名政策,共有399名运动员报名参加26个大项、154个小项的角逐,参赛规模和项目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足、篮、排三大球共8支队伍全部成功挺进决赛圈,高尔夫球、曲棍球、皮划艇等项目首次获得全运会决赛资格,这不仅是重庆体育在集体项目上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更标志着重庆体育版图正在不断扩大。
“十四五”时期,重庆体育事业更是迎来丰收季节,14项“十四五”规划指标已提前完成,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竞技体育方面,重庆实现了多项历史性突破,艺术体操项目首次获得奥运金牌,射击飞碟、武术散打、击剑花剑、田径竞走等项目首次获得亚运金牌。2025年亚冬会越野滑雪项目获得2枚金牌,实现了重庆在国际冬季运动会金牌“零的突破”。
竞技体育的跨越式发展,源于深厚的全民健身根基。在重庆,体育已成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十四五”期间,重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1.84平方米增至3.21平方米,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超过94%,仅2025年上半年,重庆就举办了区县级以上体育赛事978场次,215.52万人次参赛,3.4亿人次观赛,间接拉动消费超124.37亿元。
从南滨路上的重庆马拉松,到社区里的“村字头”赛事;从两江四岸的健身长廊,到利用街角空间建起的“空中运动场”,每年超2000场的全民健身活动,让重庆变成了一个永不落幕的运动场,体育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肌理。
目前,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稳定在47.6%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规模达9.8万名。体育不再是单纯的竞技,而是重庆人健康生活的方式。
体育产业同样展现出蓬勃活力。“十四五”期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年均增速7.95%,2024年预计总规模达830亿元,年人均体育消费1950元。体育产业已成为推动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金刀峡溪降赛、丰都南天湖滑雪、武隆山地户外运动……“跟着赛事去旅行”也成为重庆体育消费的新模式,尤其能体现“体育+”融合深度的,是火爆出圈的“渝超”足球联赛。它不仅点燃了重庆的球市,更演变为一场全民参与的嘉年华,完美诠释了“跟着赛事去旅行”的重庆模式,让体育流量有效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的“留量”。
面对“十五五”,重庆体育已绘就新的发展蓝图:着力打造“体育+”幸福生活圈,让城市更精彩,让群众更健康。在城市建成区进一步完善“15分钟健身圈”并向“10分钟健身圈”升级;着力培养一批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含冬季项目)争金夺牌的高水平运动员。
借助雄奇山水自然资源,重庆将打造国际知名的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升级重庆马拉松、环三峡自行车赛等户外品牌赛事,培育“渝超”等具有重庆辨识度的赛事IP,让体育成为重庆城市形象的亮丽名片。
体育代表着青春、健康、活力,事关人民幸福,事关城市形象。
当“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重庆城市精神,与“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同频共振,体育便深深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脉。
从山城步道上的跑者,到全运赛场上的健儿,重庆,正与体育一同向上生长,奔赴一个更加活力四射的未来。
上游新闻记者 汤皓 包靖 摄影 钱波 任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