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球背面始终是人类航天探索中最具挑战性的“未知领域”,这里不仅拥有直径高达2400公里、深度落差达1.8万米的艾特肯盆地。
- 这一保存了太阳系早期剧烈撞击历史的“天然地质档案馆”,同时也是进行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的理想区域,能够彻底避开地球电离层和人为电磁信号的干扰,为揭示宇宙黎明时期的奥秘提供独一无二的窗口。
- 然而实现探测面临巨大障碍——由于潮汐锁定效应,月球背面永远背向地球,导致任何着陆器都无法与地面直接建立通信链路。要揭开这片神秘区域的面纱,首要任务就是构建一条跨越地月空间的“信息通道”。
![]()
- 中国自主研发的“鹊桥”中继卫星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它在距月球约8万公里的深空稳定运行,精准捕获来自月表微弱到几乎无法识别的无线电信号,其背后凝聚着一系列突破性技术成果。
- 为了确保通信连续性和轨道稳定性,科研团队经过大量仿真分析,最终选定地月拉格朗日L2点作为“鹊桥”的使命轨道位置。该点位于地月连线延长线上,平均距离月球6.5万公里(最大不超过8万公里),是一个引力平衡的虚拟位置,可使卫星以最小燃料消耗维持长期运行,并同时覆盖地球与月球背面。
- 尽管L2点具备理论优势,但此前欧美国家也曾提出类似构想却未能实施。例如NASA在阿波罗17号任务期间曾评估过月背登陆方案,终因技术难度高、预算压缩而被迫搁置。直到中国将这一设想付诸实践,成为全球首个完成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实现中继通信的国家。
![]()
- 要在L2点持续稳定工作,“鹊桥”必须克服复杂的轨道动力学问题。由于L2本身为空间中的数学点,无实体支撑,卫星需在其周围运行于一种特殊的三维晕轮轨道上。
- 这种轨道并非封闭圆环,而是呈现出类似薯片边缘的螺旋状曲线,每圈轨迹都略有变化,整体形成如弹簧般缠绕的空间路径,这是基于庞加莱对三体问题的经典研究成果所推导出的动力学解。
- 更复杂的是,太阳引力扰动会不断改变轨道形态,导致漂移累积。为此,“鹊桥”配备了4台20牛顿推力的主发动机用于定期轨道修正,系统采用冗余设计,即使仅有两台正常工作也能保障任务执行。
- 此外还有12台5牛顿的小型姿控发动机,专门负责姿态微调,在关键阶段可临时接管控制功能,提升系统可靠性。
![]()
- 这些推进装置依赖100公斤无水肼作为推进剂。这种常温下呈油状液体的化学物质,通过催化剂床层即可自发分解产生高温气体喷流,无需额外携带氧化剂,显著降低了燃料系统的复杂度与重量。
- 解决了“站得稳”的基础后,下一步是攻克“收得到”的通信瓶颈。
- “鹊桥”与月球背面探测设备之间的直线距离约为7.9万公里,而嫦娥四号着陆器及玉兔二号巡视器的发射功率仅相当于几部普通民用对讲机水平,信号传输至中继星时已衰减至极弱状态。
![]()
- 受限于月面设备体积与能源条件,无法安装大型天线,工程团队转而在“鹊桥”上部署一面直径达4.2米的大型抛物面天线,这是当时我国深空探测器中口径最大的通信天线,具备45分贝的超高增益,能将原始信号放大数万倍。
- 为兼顾轻量化与结构强度,研发人员创新采用“固网结合”设计理念:外部由高强度金属伞骨构成骨架提供支撑,中部则使用柔性金属网代替传统实心面板。只要网孔尺寸小于无线电波波长,就能实现等效反射效果。
- 发射时天线被折叠压缩成直径仅1米的紧凑结构,进入预定轨道后依靠内置弹簧机构自动展开。地面团队还在模拟太空真空与极低温环境下进行了上百次展开试验,确保展开后表面精度误差控制在毫米级以内——哪怕轻微形变也可能造成信号失焦。

- 接收微弱信号已是挑战,实现精确指向更是难上加难。大口径天线虽然增益高,但波束极窄,若与月面设备对准偏差超过0.2度,通信即告中断。
- 考虑到增加独立转向机构将带来额外质量与故障风险,工程师决定通过整星姿态调整来实现天线指向控制。
- 为达成高精度定位,“鹊桥”搭载了激光陀螺仪与星敏感器协同工作:前者实时测量角速度变化,计算自身旋转状态;后者如同“星空导航仪”,通过识别多颗恒星的相对位置来校正飞行姿态,二者融合大幅提升定向精度。
![]()
- 在轨运行初期,上海天马65米射电望远镜还协助开展了天线指向标定。卫星按预设螺旋或十字扫描模式运动,地面接收站记录信号强度分布,反推出实际指向偏差,并据此优化轨道参数,最终将指向误差压缩至0.1度以内,远优于设计指标。
- 除了通信挑战,“鹊桥”还需应对极端恶劣的空间环境。其运行轨道周期性穿越地月阴影区,最长一次“暗影期”持续超过4小时,期间卫星暴露在-230℃以下的超低温环境中,比南极最低温还要寒冷140℃,裸露在外的天线支架、张力绳等部件极易因冷缩脆裂失效。
- 为此,技术人员制定了多重防护策略:核心电子模块包裹多层金色隔热材料,最大限度减少热量散失;进入阴影前启动预热程序,关闭非必要载荷,集中电力保障通信系统运转。
![]()
- 所有外露机械组件均需在地面大型真空低温试验舱内反复验证,确保能在“极夜”条件下安全度过。
- 尤为令人赞叹的是,“鹊桥”在严苛重量限制下实现了卓越的功能集成。
- 它由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整星质量严格控制在448.7公斤,外形尺寸仅为高85厘米、长宽各1.4米,相当于一张中型餐桌大小。
- 为在有限载重中容纳更多功能,设计团队全面推行减重优化:多个独立电子单元被整合进单一多功能模块,体积缩小一半以上,重量减轻40%;
- 关键结构件如星敏传感器支架采用先进3D打印工艺制造中空构型,单件重量从0.46公斤降至0.19公斤,减重达59%,同时保持力学性能不变,真正体现了“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极致匠心。
- 别看“鹊桥”体量不大,其科学价值远不止于通信中继。它还搭载了由荷兰奈梅亨大学研制的低频射电探测仪(NCLE),可在100kHz至80MHz频段侦测地球电离层辐射、太阳爆发活动乃至银河系深处的宇宙射电信号。

- 借助月球遮挡地球电磁噪声的独特优势,“鹊桥”填补了国际上低频射电观测的空白区域。科学家计划将其数据与欧洲LOFAR地面阵列联合处理,有望揭示早期宇宙再电离过程的新线索。
- 此外,“鹊桥”配备的大尺寸空心角反射器,首次实现了从地球到地月L2点的激光测距,测距距离由传统的38万公里延伸至48万公里,为精确测定地月距离、验证广义相对论预言以及未来火星探测中的远程测距技术积累了宝贵数据。
- 2018年5月21日,“鹊桥”搭乘长征四号丙火箭顺利升空,开启为期四天的地月转移飞行。
- 星箭分离后,卫星迅速展开太阳能帆板,并成功解锁主通信天线,建立起稳定的三轴定向飞行姿态。5月25日,在距离月面约100公里处,4台20牛顿发动机点火工作912秒,顺利完成近月制动,成功切入通往L2点的过渡轨道。
![]()
- 此次发射还附带释放了两颗总重各47公斤的微卫星——龙江一号与龙江二号,均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主导研制。
- 这两颗卫星原计划进入近月点300公里、远月点3000公里的椭圆轨道,保持约10公里间距,开展月球表面无线电干涉成像实验。
- 但意外发生于5月22日:龙江一号在执行轨道修正过程中突然失去联系,地面指挥中心陷入艰难抉择。鉴于两星为同批次产品,硬件与软件高度一致,若前者存在缺陷,后者极可能面临相同风险。是否继续对龙江二号实施变轨操作?
![]()
- 这次突发事件再次提醒世人:航天事业充满不确定性,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是无数次风险预判、应急响应与技术攻关的结果。
- 事实上,多年来美国虽持续投入巨资研究月球背面,截至2018年累计耗资已超百亿美元,而中国仅用其一小部分经费便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且技术路径更为高效可靠。“鹊桥”在此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 从破解晕轮轨道控制难题,到捕捉皮瓦级微弱信号;从抵御接近绝对零度的严寒,到实现高度集成化的轻量化设计,“鹊桥”不仅为嫦娥四号任务架起了生命线般的通信桥梁,更在距地球8万公里的深空彰显了中国航天工程体系的整体实力。
- 它宛如一位沉默而坚定的“星际信使”,将月球背面的科学数据源源不断地传回地球,也为人类迈向更遥远宇宙深处铺就了一条坚实的技术通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