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追求卓越,本是好事。但当这种追求变成对完美无缺的执念,甚至以身心健康为代价时,它便成了一道沉重的枷锁。青春期是自我价值感形成的关键期,一些习惯了“名列前茅”的孩子,往往将自我价值完全捆绑于外在成就,无法承受任何一丝不完美带来的落差。
看见并解开“完美主义”的心结,是帮助他们重获内在动力的关键。本期“听见心声”,我们关注一位被“优秀”标签困住的16岁高一学生,看他如何学会接纳局限,拥抱真实的自己。
01
“优秀”的枷锁
“这次考试,我必须还是第一。”这是高一学生小然(化名)给自己定下的目标。进入重点高中后,他延续了初中时代的“辉煌”,但维持顶尖排名的压力与日俱增。
近半年来,小然变得异常“谨慎”。他花费大量时间反复检查作业,生怕有一点瑕疵;课堂上从不主动回答问题,除非有百分百的把握;小组讨论时,他沉默寡言,生怕提出“愚蠢”的想法。最令人担忧的是,每次考试前一周,他就会开始失眠、呕吐,甚至出现短暂的呼吸困难。
父母起初以为他只是学习太累,劝他“放松点”。但当小然在一次重要考试中因过度紧张而发挥失常,排名首次跌出前十后,他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整整一天不吃不喝。这一刻,家人才意识到,孩子对“优秀”的追求已过于偏激,决定带着他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02
被破译的心声
小然坦言,从小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优异的成绩是换取父母笑容和老师认可的唯一货币。他害怕看到父母失望的眼神,更恐惧“天才”人设崩塌后,自己会变得一无是处。“我不会玩游戏,不会打球,如果连学习都不行了,我还有什么价值?”
这种“全有或全无”的思维模式,让他将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课堂提问都视为对自己价值的审判。他不敢尝试任何没有把握的新事物,因为“做不好”比“不做”更可怕。网络世界成了他唯一的透气口,因为在那里,“没有人知道我是谁,也没有人对我有期待。”
03
科学引导,从“完美”走向“完整”
心理医生为他制定了系统的调整方案。引导他挑战“必须永远第一”的绝对化信念,认识到“优秀”是多元的,自我价值不应仅由分数定义。咨询师与他一起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成长”,学习将努力的过程而非结果作为衡量标准。
针对学习带来的焦虑,小然接受了渐进式的模拟训练,让他习惯在有一定压力的环境下答题,并配合腹式呼吸、正念冥想等技巧,在焦虑感来袭时稳定情绪。
心理医生也与父母进行了深入沟通,帮助他们意识到,无意中“以成绩论爱”的方式给孩子套上了枷锁。家庭开始有意识地创造“无绩效”的温馨时光,鼓励小然发展学习以外的兴趣,并在他遇到挫折时,首先给予情感支持而非解决方案。
班主任也鼓励小然参与需要动手和协作的社团活动,让他体验“从零开始学习”和“在失败中改进”的正常过程。老师也调整了对他的反馈方式,更多表扬其努力与策略,而非仅仅看重分数。
三个月后,小然虽然仍会在意成绩,但他已能坦然地说“这道题我不会,可以教我一下吗”。他加入了班级的篮球队,开始享受运动的乐趣。“我终于明白,做一个有缺点、会失败的活生生的人,比做一个完美的符号要快乐得多。”
专家特别强调
青少年的完美主义并非“自律”,而是一种源于恐惧的自我消耗。它往往以“优秀”的面目出现,极具隐蔽性,最终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甚至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家长和老师需警惕孩子对失败的过度恐惧,帮助他们将关注点从“证明自己”转向“发展自己”,培养其心理弹性。
建议家长: 一观察(是否恐惧失败)、二减压(创造允许失败的环境)、三赋能(培养多元兴趣和抗挫力)。当孩子出现持续的身体焦虑信号时,应寻求专业评估。
本期案例指导专家:农工党四川省委会“525·蜀心安”系列活动特聘专家、西南医科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四川省高校心理咨询专家、泸州市心理学会理事长 游向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