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体育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积极推进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一体化推进体育教学改革。
《意见》还列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健全训练竞赛与人才培养体系、壮大体育骨干力量、改进体育监测评价、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条件保障、培育体育文化、推进社会协同等八项重点任务,呈现出精准、系统的治理态势,值得期待。
近年来,学生体质下降引发关注,此前多项调查都表明,不仅中小学生中的“小虚胖”“小虚弱”越来越多,不少大学生也因长期缺乏规律锻炼,导致耐力、柔韧性等体能指标逐年下降,甚至被戏称为“脆皮大学生”。
有鉴于此,此番5部门出台《意见》,重申健康第一理念,加大体育课的权重,明确体育老师在职称评聘、福利待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等,直指现实病灶。以往体育老师总是“生病”,体育课总是被占用的现象,该一去不返了。
“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很多人对清华大学操场上这句标语印象深刻。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不仅自己会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对于家庭、单位以及国家也都有着重要的正向意义。
事实上,国家一直都特别重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2020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逐步提高中考体育的分值,启动高考体育的评价和计分研究等。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规定,从2022年9月起,“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比例10%-11%,仅次于语文、数学。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更是明确提出,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加强校园足球建设,有效控制近视率、肥胖率。
只是,好的政策还必须要抓好落实。一方面,各地各校要拿出具体执行细则来,把“每天运动不低于2小时”分解开来,落到实处,从制度层面来制定体育课、体育老师、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体育文化以及效果评估的具体办法。
比如,遇到考前与其他科目产生时间冲突该怎么办、假期如何保证、校园体育设施如何更好地开放等等,只有打通堵点、直面问题、解决短板,才能真正落实体育教学的学科地位,为学生们争取来锻炼健身的时间。
另一方面,还是要从观念转化、多方协同入手。教育从来不只是学校的事儿,家长、社会都要践行健康第一的理念,比如家长能不能带头从手机里钻出来,让孩子多一些运动,各地也应持续加大体育健身设施的完善,倡导浓厚的锻炼氛围。
当下不少家长有“身高焦虑”,为了让孩子长个儿,会穷尽很多办法。其实,与其焦虑孩子的身高,不如把注意力放在体质健康上。多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到户外去、到球场上去,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