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樊未晨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体育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二十条”举措,要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到2027年,以义务教育阶段为重点,全面高质量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的要求。
如何全面高质量落实“不少于2小时”的要求?如何让中小学生真正养成运动习惯?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相关负责人及专家对政策进行了权威解读。
聚焦“2小时”:“时间”是落实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重要保障
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二十条”明确提出,要“充分保障体育时间”,基础教育阶段要统筹课内外、校内外,积极推进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时间’是落实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重要保障。”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教授张瑞林说。《意见》强化“2小时”的综合体育活动要求,为落实“以体育人”理念、增强学生体质提供时间上的保障。
据了解,“2小时”的提出是渐进发展而来的。早在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2020年10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强调“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2023年11月,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开幕式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让学生“校内校外相结合每天锻炼2小时”。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求,“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年来,教育部通过开展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改革试点,各地正在迅速推进落实“2小时”,截至2025年秋季学期,全国已全面推开落实。本次《意见》凝聚了各地试点推进“2小时”的实践经验,通过增加体育课时、实施课间体育活动、丰富体育课后服务等措施,为各地各校勾画出了清晰可行的实践路径,切实保障“2小时”要求更加全面高质量落实。
目标明确:不仅要提升“合格率”和“优良率”,还要显著提升“毕业生运动习惯养成率”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在“总体要求”中提出,到2027年,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优良率,毕业生运动习惯养成率显著提升。
首都体育学院教授刘海元认为,这是近年来文件中首次提出的,众所周知,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锻炼不积极,主要是运动习惯养成不够,如果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学生就会自觉、自愿、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体质健康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为此,该《意见》提出,要一体化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构建学段衔接、目标一致、支撑有力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机制,积极探索走班制、俱乐部制等实施方式,促进体育课与体育活动更加灵活贯通。学校要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内容,体现连续性、进阶性、多样性,打造学生更加喜爱、更有质效的体育课,让学生立足学校即可熟练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除此之外,还要科学设计体育课、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运动负荷,重视体能练习,注重统整运动技能学练和比赛安排,加强科学运动指导与普及,确保运动安全与锻炼效果。
为了更科学地进行体育运动,需要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
“《意见》将‘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单列成章,既是对学生体质健康工作规律的深刻把握,更是立足国家战略全局作出的制度创新。”江苏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李金泉说,《意见》提出“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强化结果运用和实践推动”“落实结果公示反馈制度”等一系列举措,核心是构建“采集—分析—反馈—干预—评估—优化”全链条工作体系。尤其是“建立校际之间、校内年级之间结果互为监督、突出过程评价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的提出,直指数据真实性不足、跨学段衔接断裂等痛点,推动监测从“一次性、碎片化测试”转向“全过程、动态化追踪”,从“教育部门独抓独管”转向“多部门协同联动”。这一机制创新,为破解监测工作“重形式、轻实效”难题提供了清晰路径。
面向人人:精准干预让每个学生受益
“《意见》全文体现了面向人人的理念,表述虽有所侧重,但政策起草的底色是包括大中小全学段及全学段中各类体质和体育基础的全体学生,希望通过政策的实施,使得各学段的在校学生体质健康都有提升,体育习惯均有养成,体育技能都有习得。”刘海元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通过梳理发现,《意见》在“总体要求”中虽然强调了要“以中小学生为重点”,但又提出体育教学改革要全面深化“学段衔接”。
在“二十条”具体措施中也充分体现了“面向人人”的特点,比如,在第1条“充分保障体育时间”中,对“基础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研究生阶段”都提出了要求,基础教育阶段“要统筹课内外、校内外,积极推进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高等教育阶段“要严格落实体育课程最低学时要求(本科144学时、高职108学时)”,研究生阶段要“推动高校面向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形式多样的体育课程,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有强度的课外体育锻炼”。
在第3条“广泛开展群体性活动”中,强调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社团和俱乐部,有组织地开展学生群体性体育活动。”“确保每个学生经常参加校内体育竞赛活动,形成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周周有比赛的学校体育发展新样态。”
在第10条“加强学生体质精准干预”中提到,“各级各类学校要普遍建立‘监测—干预’联动机制,有针对性地优化体育课程教学活动,开展家庭体育指导。”
其实所谓“精准”就是面对人人精准施策,“就是要对体质好的学生‘好上加好’,对体质有差距的学生要加强帮扶,要针对性开展工作,实际上就是要使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都有提升。”刘海元说。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意见》对师资队伍建设也作出了新部署。《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新型体育师资队伍,强调要深入落实在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完善教练员资格、遴选、培训、使用、管理、待遇、评价等系列工作制度,这是适应学校体育时长增加、学生体育锻炼质效提升的需求,对建强体育师资队伍、充实学校体育力量提出的全新要求。
“强教必先强师,高质量体育教师队伍是推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樊战备说,高质量体育教师队伍要“厚基础”“强能力”,持续提升体育师资的教育教学能力、专项运动能力、执教执裁能力,推动体育教师既“会做”“会教”,又“会训”“会赢”,要打造“教育和体育管理部门-大学-中小学”协同联动的体育教师教育共同体,健全完善“职前-职后”全周期贯通的体育教师培训体系,才能让教师成为实现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有力保障。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1月19日电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