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亲自发博“背书”的碳纤维机盖,被车主实测是西贝货;小米法务却在法庭上轻飘飘一句:“雷军不懂结构,他说的不算数。”
![]()
这话一出,米粉心凉了半截,原来雷总的微博,只在卖车时算数,维权时就不作数了?
事情并不复杂:小米SU7 Ultra选装4.2万元的碳纤维挖孔机盖,宣传称“复刻原型车双风道设计”“能导流散热、提升下压力”。
![]()
雷军本人更在微博高调强调:“内部结构也改了”,结果车主拆开一看,里面和普通铝盖几乎一模一样,所谓“风道”纯属视觉装饰。
性能没提升,价格翻几倍,这不是虚假宣传是什么?
![]()
面对质疑,小米先是送2万积分“安抚”,被拒后干脆上法庭硬刚。而法务团队的辩护逻辑,堪称教科书级“甩锅”:
- 雷军只是老板,不是工程师,他发的微博不能代表技术事实;
- 买这车又不是冲着机盖来的,4.2万不算关键因素;
- “复刻原型车”指的是外观复刻,不是功能复刻。
好一个“文字游戏大师”!
![]()
当初宣传时,“双风道”、“轮毂散热”、“下压力提升”字字铿锵,配上雷军亲自站台,谁不以为这是核心技术升级?
如今被戳穿,却说“我们没说能用,只是长得像”。这跟卖保健品说“本品不能治病,但瓶子和药厂一模一样”有什么区别?
更讽刺的是,小米这些年把雷军IP捧上神坛。
“为了一个杯子开15次会”、“亲自试驾300天”、“每条评论都看”……这些故事构建了一个“极致认真、死磕细节”的创始人形象。消费者信的不是参数,而是雷军这个人。
![]()
可现在,公司却在法庭上亲手拆掉这个信任基石,你说的话,公司可以不认;你立的人设,关键时刻能当废纸。
这不仅是法律策略,更是品牌自杀。
当企业把创始人当成营销工具,享受其带来的流量红利,就必须承担“言行一致”的责任。不能赚钱时喊“雷总推荐”,出事时说“他不懂技术”。消费者不是傻子,他们分得清什么是真诚,什么是套路。
尤其在汽车这种高决策成本的产品上,信任一旦崩塌,修复极难。今天你可以说“机盖不算关键”,明天用户就会问:那刹车系统呢?电池安全呢?自动驾驶呢?雷总说的那些话,还作数吗?
![]()
小米法务或许打赢了这场官司的战术,却正在输掉品牌的战役。因为真正的危机,从来不在法庭,而在人心。
当米粉开始怀疑,“雷军发的每条微博是不是都要打个问号”,当潜在买家犹豫“小米的宣传图是不是PPT造车”,再多的84页证据、14组材料,也补不回流失的信任。
说到底,企业可以狡辩,但市场不会撒谎。消费者愿意为情怀买单,前提是。你说的,是真的。
否则,再强的法务,也护不住一个失信的品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