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读者小杨在后台发来一段长长的倾诉,字里行间满是困惑:上周项目总结会上,老板当着团队的面指出了他方案里的3 处问题,他没纠结老板语气里的“严肃”,也没猜测是不是针对自己,而是当场认真记下问题点,散会后立刻拉着同事梳理改进思路。可第二天,老板路过他工位时却突然说:“小杨,你这人很有钝感力啊。”
就是这句话,让小杨纠结了整整一周:“钝感力”听着像在说 “你反应慢”,可老板说的时候语气又挺平和,到底是褒是贬?其实不止小杨,职场中 80% 的人都曾被这类 “模糊评价” 困住 ——看似普通的一句话,却要反复琢磨 “老板是不是有深意”,最后反而影响了工作状态。
今天我们就来拆解 “钝感力”这个职场高频词:它不是迟钝的代名词,而是一种能帮你减少内耗、稳步成长的生存智慧。
![]()
一、先搞懂:到底什么是职场中的“钝感力”?
“钝感力”这个概念,最早由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提出,指的是 “面对外界刺激时,不过度敏感、不轻易被干扰的能力”。放到职场中,它的核心不是 “反应慢”,而是“不做无意义的情绪消耗”。
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接到老板的修改意见,敏感型员工会先陷入自我怀疑:“是不是我上次汇报没做好?”“老板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甚至会翻出上周会议上老板的某个眼神反复琢磨;而具备钝感力的员工,会直接聚焦 “修改需求本身”—— 哪里需要调整? deadline 是什么?需要协调哪些资源?
就像字节跳动的一位产品经理曾在分享中说:“我刚入职时也总纠结老板的‘弦外之音’,后来leader 跟我说:‘职场中最宝贵的是 “事本位” 思维 —— 把精力放在事上,比放在猜人心上有用得多。’” 这句话恰恰点透了钝感力的本质:它是一种“聚焦问题、而非聚焦情绪” 的工作方式。
二、为什么说钝感力是职场人的“隐形竞争力”?
可能有人会问:“职场不应该敏锐一点吗?钝感会不会错失机会?”但实际上,适度的钝感力不仅不会拖后腿,反而能帮你避开两大职场陷阱,成为你的 “隐形竞争力”。
1. 减少内耗,让执行力翻倍
职场中最大的效率杀手,不是任务难,而是“情绪内耗”。我曾接触过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两个实习生:
实习生 A 属于 “高度敏感型”:每次接到任务,先花半小时想 “老板为什么让我做这个”;收到修改意见,会先 emo 半天 “我是不是做得太差了”,导致原本 3 小时能完成的工作,常常要拖到下班。
实习生 B 则有明显的钝感力:接到任务先列执行清单,收到修改意见就直接问 “您希望调整到什么方向”,遇到问题也不纠结 “会不会被骂”,而是直接找同事请教。
结果三个月实习结束,B不仅提前独立负责了小项目,还拿到了转正 offer;而 A 因为内耗严重,连基础任务都频频延期,最终没能通过考核。
心理学中有个“注意力守恒定律”:一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你把精力放在纠结情绪上,留给解决问题的精力自然就少了。而钝感力的作用,就是帮你把注意力从 “情绪内耗” 转移到“解决问题” 上,让执行力自然提升。
2. 缓冲压力,帮你扛住职场“风暴期”
职场中难免遇到高压时刻:项目上线前的紧急加班、跨部门协作中的摩擦、甚至是行业波动带来的裁员风险。这时,钝感力就像一层“心理防护盾”,能帮你保持情绪稳定。
哈佛商学院曾做过一项针对1000 名职场人的跟踪研究:在相同的高压环境下,钝感力强的人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比敏感型人群低 30%,不仅能更快从挫折中恢复,还能在压力下保持清晰的思路。
就像阿里的一位运营总监分享的经历:“去年我们部门面临业务调整,很多同事都陷入焦虑,甚至有人因为担心被裁员而频频出错。但团队里的一个主管却很冷静:他没纠结‘会不会被调岗’,而是主动梳理手头的项目数据,提前做好业务衔接方案。最后不仅自己保住了核心岗位,还带了3 个下属一起转型成功。” 这种 “不被焦虑裹挟、专注解决问题” 的能力,正是钝感力带来的核心优势。
三、警惕!过度 “钝感”会变成职场 “绊脚石”
不过,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钝感力不是“越钝越好”。如果走向极端,把 “钝感” 变成 “麻木”,反而会让你错失机会,甚至变成职场中的 “隐形人”。
我曾辅导过一位技术工程师老周,他的经历很有代表性:老周技术能力强,工作也踏实,不管老板安排什么任务都“不挑活、不抱怨”,但连续 3 年晋升名单里都没有他。直到一次沟通中,他才知道原因:
他从不主动汇报工作进展,老板以为他的项目一直没突破;
团队讨论新方案时,他明明有好想法却不主动说,导致成果被其他同事抢先提出;
其他部门抛来合作机会,他觉得 “反正老板会安排”,结果机会被更积极的同事争取到了。
老周的问题,就是把“钝感力” 用错了地方 —— 对 “任务执行” 的钝感是好事,但对 “职业发展信号” 的钝感,却让他的努力变成了 “隐形付出”。
除此之外,过度钝感还可能让你错失“风险信号”:比如部门重组前的微妙变化、项目方向调整的暗示、同事之间合作模式的转变…… 如果对这些信号完全 “没感觉”,很可能在变化来临时手忙脚乱。
四、关键技巧:如何“聪明地” 运用钝感力?
真正的职场高手,都懂得“选择性钝感”—— 不是全盘迟钝,也不是全盘敏感,而是在 “做事” 和 “做人” 之间找到平衡点。掌握以下 3 个技巧,就能让钝感力成为你的 “成长助力”。
1. 做事要 “钝”,做人要“敏”:分场景用对力
这是运用钝感力的核心原则:把钝感力用在“执行任务” 上,把敏感力用在 “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 上。具体可以分为两个场景:
工作执行时(要钝):
对老板的 “语气、表情” 钝感:不管老板是温和还是严肃,只关注 “任务要求”;
对 “非原则性批评” 钝感:比如 “这里可以再优化下”,不用上升到 “我能力不行”;
对 “短期挫折” 钝感:项目暂时没达标,先想解决方案,别先自我否定。
人际关系 & 职业发展时(要敏):
对 “团队氛围” 敏感:比如最近同事们都在讨论 “部门调整”,可以主动了解情况;
对 “机会信号” 敏感:比如老板问你 “对新业务有没有兴趣”,要及时表达想法;
对 “他人需求” 敏感:跨部门协作时,留意对方的时间节点,主动同步进展。
简单来说:做事时 “钝” 一点,别被情绪绊住脚;做人时 “敏”一点,别错过关键信号。
2. 建立 3 个“防护机制”,避免 “老实人吃亏”
很多人担心“太钝会被欺负”“付出没人看见”,其实只要建立 3 个简单的机制,就能避免成为 “职场老实人”:
定期同步机制:每周花 10 分钟跟老板做 “简短汇报”,不用长篇大论,只说 3 件事:本周做了什么、遇到什么问题、下周计划;
成果可视化机制:把工作成果整理成 “数据化报告”,比如 “优化了 XX 流程,让效率提升了 20%”“跟进的客户成交率达到了 35%”,避免 “干了活却没证据”;
适度发声机制:在团队会议上,哪怕只说 1-2 句 “我补充一点”,也要主动表达观点;遇到不公平的分配,温和地说 “这个任务可能需要 XX 资源,我目前的优先级里还有 XX,咱们可以协调下吗?”
记住:职场中 “低调做事”没错,但 “低调到隐形” 就是错 —— 钝感力不是 “不争取”,而是 “不情绪化地争取”。
3. 记住 4 个“选择性钝感” 原则
最后,给大家总结 4 个“选择性钝感” 的核心原则,帮你快速判断 “什么时候该钝,什么时候该敏”:
对 “批评的语气” 钝感,对 “批评的内容” 敏感;
对 “办公室八卦” 钝感,对 “团队目标变化” 敏感;
对 “短期的得失” 钝感,对 “长期的成长机会” 敏感;
对 “他人的评价” 钝感,对 “自己的核心能力提升” 敏感。
回到最初的问题:老板说“你有钝感力”,到底是夸还是骂?
现在我们再看小杨的困惑:老板说“你很有钝感力”,到底是什么意思? 结合我们前面的分析,其实有两种可能,但无论哪种,都不用过度焦虑:
大概率是肯定:老板看到你能 “不玻璃心、专注解决问题”,这是职场中非常珍贵的特质,尤其是在需要高效执行的岗位上,钝感力往往比 “过度敏感” 更受欢迎;
小概率是提醒:可能老板觉得你在某些方面 “太钝了”,比如没留意到团队协作中的需求,或者没主动展示自己的成果。
给小杨的建议,也同样适用于所有遇到类似困惑的人:
先把这句话当作 “肯定”,继续保持 “不内耗” 的工作状态 —— 毕竟,老板更看重的是你能把事做好,而不是你能 “猜透他的心思”;
花 5 分钟反思:最近有没有 “该敏感却迟钝” 的情况?比如没及时同步工作进展,或者没留意到项目方向的变化;
下次和老板沟通时,可以主动问一句:“您之前提到我有钝感力,我想知道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既显得你重视反馈,又能明确老板的真实想法,避免自己瞎琢磨。
最后想说:
职场不是“猜心游戏”,也不是 “敏感者的战场”。真正的职场高手,都懂得 “该钝则钝,该敏则敏”—— 用钝感力减少内耗,用敏感力捕捉机会,在 “不纠结” 和 “不麻木”之间找到平衡点。
就像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中写的:“这个世界上,能让人们顺利生活下去的,不是敏锐的感觉,而是迟钝的力量。”对职场人来说,这份 “迟钝的力量”,就是帮你避开情绪陷阱、稳步向前的底气。
希望下次再有人说“你很有钝感力” 时,你能笑着回一句:“谢谢,这是我减少内耗的小技巧~” 而不是陷入无尽的自我怀疑。
毕竟,职场中最靠谱的成长路径,从来不是“猜透所有人的心思”,而是 “把事做好,把自己变强”。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别忘了分享点赞支持阿布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