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Mr.K
来源:技术领导力(ID:jishulingdaoli)
上周,K哥拜访了一家制造业的“隐形冠军”。这家公司在全球细分市场占据绝对领先地位,世界500强中,有超过80% 的企业都在使用他们的核心产品。整个参访过程中,他们踏实而具象的企业文化让我印象很深,尤其是当中的“公司5条禁语”,更是让我觉得值得分享。
01
第一句,“我不会”
不会,只是当下的状态;肯不肯学,才能决定未来的边界。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过“成长型心态”这个概念。一个人如果相信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就会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尝试、去打磨。反过来,那些一开口就说“我不会”的人,多半不是不能,而是不想。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员工的能力矩阵本来就需要不断迭代。一个新任务下来,说“我不会”的员工,本质上就是给自己的能力“舒适圈”人为上了一把锁,既是告诉别人“别找我”,也是暗示自己“我不想变”。这不只是拒绝任务,更是在拒绝成长。
管理学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提到,很多行业巨头的衰落,并不是因为能力差,而是因为太擅长做“自己会的事”。他们对新的技术、模式视而不见,直到被后来者彻底颠覆。个体也是如此。如果把“我不会”当成挡箭牌,时间久了,就会像那些拒绝变革的企业一样,迟早会被时代淘汰。
学习,不是一个任务,而是一种姿态。真正想自我提升的人,都懂得把“我不会”换成“我 “我打算怎么学”,因为这才是成长的真正开始。
02
第二句,“根本不可能”
如果说“我不会”是能力上的自我设限,那么“根本不可能”就是对潜力的彻底否定。问题还没出现,就先把自己给吓住了,这种悲观消极的思维模式,被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称为“习得性无助”。
当一个人经历太多失败,就很容易把“做不到”当成习惯。面对挑战不再思考方法,而是默认会出现失败的结局。久而久之,哪怕机会摆在眼前,也懒得伸手去试。
这种心态在职场上比比皆是。新项目一来,有人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可能”;新的创意港出现,有人就会泼冷水“这在我们公司行不通”。最后结果就是,项目没动,机会没了,整支团队都困在自我否定里,没有丝毫进步。
电商物流早期就是这样。几乎所有的专家和从业者都认为,将配送时间压缩到24小时内,根本不可能做到。但贝佐斯却不信这个邪,他不在“能不能”上浪费时间,而是带来亚马逊一门心思琢磨“怎么能”。
于是有了亚马逊的自动化履约中心,有了靠数据预测需求的系统,有了自建的运输网络。一步步拆解、调整、再验证。别人觉得不可能的事,最终被他们做成了行业标准,也就有了后来的Prime会员,而超高的物流效率,也成了亚马逊最重要的护城河之一。
03
第三句,“那怎么办”
很多领导都怕听到“那怎么办?”这句话。问题刚冒头还没两分钟,就有人眼巴巴地问:“那怎么办?”这不是请示,而是一种把责任往外推的本能,这一行为暴露的不只是能力问题,更是一种缺少责任心和思考能力的坏习惯。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里说过,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在于“自我超越”,员工能主动学习、主动修正,而不是等着上级拍板。成熟的职场人,应该能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的闭环能力,而不是在每个问题前都停下问“怎么办”。
丰田的“安灯(Andon)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正面示范。在他们的生产线上,每个工人都能在发现异常时,第一时间拉下那根安灯绳。届时生产线会立刻停下,主管和工程师马上到场查问题。没人会因此被责备,因为拉灯本身就是一种负责精神的体现。在丰田的逻辑里,问题不能等;越早解决,损失越小。哈佛商学院还专门研究这一制度,并指出这种“即时处理、就地决策”的文化,是丰田几十年保持高质量、低次品率的关键。
很多公司真正缺的,并不是聪明人,而是愿意先动手的人。一个团队里,如果每个人都在等命令,组织的效率就会被拖垮;如果有人能在混乱中先想一步、先试一点,哪怕结果不完美,也能让事情往前走。主动思考不是天赋,是选择。能先想一步的人,最后总能走得更远。
04
第四句,“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这几个字,表面看似诚实,实际上却是职场中最危险的答案之一。尤其当它出现在关于核心数据、客户反馈或竞争态势等重要的提问中时,往往意味着说这句话的人对自己工作的掌控力,几乎为零。
不论任何岗位,对信息的敏感度都至关重要。一个对用户行为、产品表现、市场趋势等问题一问三不知的员工,不仅让上级失望,也会让团队丧失决策的依据。德勤在《2023年全球人力资本趋势报告》中指出,未来企业最稀缺的能力之一,就是“数据素养”(Data Literacy),(即能理解、分析并基于数据作出行动的能力)。一个能读懂数据背后逻辑的人,才算真正理解了自己的工作。
K哥以前团队中有位运营经理,每次开会PPT都准备的很精美,但每次临时叫他问一些活动转化率、竞品策略、用户流失原因等问题时,他的回答要么是“我还没研究”,要么把其他的同事叫来解围。在我看来,这对运营经理来说,就是严重的塌房事件。
一个真正有职业精神的职场人,不仅要清楚知道知道自己所负责工作的数据和相关信息,还要主动去理解上下游业务间的内在逻辑。偶尔的“我不知道”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直不想去“知道”。
05
第五句,“别人都是这样做的”
“别人都是这样做的。”这句话听上去像是在走稳健路线,但其实是在逃避责任。同时也意味着这个人很可能陷入了“路径依赖”的陷阱,宁愿墨守成规,让“别人”来替自己做决定,也不愿尝试新的方法。“ 这种路径依赖在稳定期可能还有些用,但在快速变革期,就会变得非常致命。
上世纪70年代,柯达工程师史蒂夫·萨森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但管理层并没有欣喜,反而担心数码技术会“蚕食”利润丰厚的胶片业务。于是他们选择了保守的策略“既然大家都再卖胶卷,我们又为什么不呢?”。结果,当整个世界拥抱数字影像时,柯达却被困在自己熟悉的旧模式里,黯然倒塌。
对于职场打工人来说,我们不应该甘于被自己过去或别人的工作方式所限制。领导真正需要的,不是一个流程的执行者,而是一个能发现并设计“更优流程”的思考者。只有 打破路径依赖,才能创造超额价值。
一个团队真正需要淘汰的,从来不是那些偶尔犯错、但主动积极、肯思考、愿意改的人。而是那些对问题没有好奇,对变化没有热情,对责任没有响应的成员。职场进阶,本质上是一场思维模式的自我革命,只有清除上面这些“职场禁语”及其背后的消极惰怠思维,才能让自己真正成长蜕变,成为团队的“核心资产” ,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简介:Mr.K,黄哲铿,知名数字商业顾问,「顿悟山丘」创始人,科技博主,曾担任海尔、中通快递、1药网技术高管,著有《技术人修炼之道》《技术管理之巅》。分享:个体成长、科技趋势、数字化转型、商业洞察。
THE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