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湖南永州四中“心灵驿站”的沙盘上。该校高二学生小刘轻轻摆弄着沙具,将自己的心事娓娓道来。几个月前,学业压力曾让她焦虑失眠;如今,笑容已重回她的脸庞。“这里,就像我在校园里的另一个家。”她轻声说。
这间小小的“心灵驿站”,是永州市为青春护航的缩影。近年来,永州市委、市政府将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举全市之力构建起一张覆盖全域的守护网,为成长点亮一盏不灭的灯。
从承诺到行动
2021年,新一届永州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许下承诺:要建立健全“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工作机制,将青少年心理健康作为立德树人的基础工程来抓。
承诺,迅速化为行动。
市委常委会定期研究,市政府常务会协调推进。《永州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接连出台,勾勒出清晰的蓝图。更令人振奋的是,今年5月,在市人大推动下,《永州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条例》立法调研正式启动。在投入上更是真金白银。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专项资金6000余万元。
机制创新更凝聚起强大合力。教育、卫健、民政、公安、团委等12个部门及各县市区坐进同一间会议室,去年召开联席会议8次,解决重点难点问题23个。“过去是各管一段,现在是拧成一股绳。”永州市教育局主要负责人说。一张“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校联动、社会参与”的防护网,就此织就。
“教医结合”是永州的创新实践。全市医疗机构与86所学校结对,开展“心理医生进校园”活动。市脑科医院青少年心理门诊王医生说:“去年我们走进校园开展讲座86场,及时发现并干预了37起危机个案。”
同时,由专业心理教师、医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确保“知音潇湘心理关爱热线”24小时在线。去年,这条热线接听咨询3200余个,成功干预危机个案47起。2024年5月,一名有自伤倾向的初中生通过热线获得及时干预,经过3个月系统辅导,现已重返校园。
从城市到远山
每天早晨八点,永州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大门准时开启。咨询师李老师微笑着迎接当天的第一位访客——一位因考试焦虑前来求助的初三学生。在这个800平方米的“心灵家园”里,自2023年8月启用以来,已接待5000余人次。
温暖,正从城市蔓延至远山。心理辅导室已在全市千人以上学校全覆盖,农村学校建成率超95%,就连最偏远的教学点,也建起了温馨的心理辅导角。
专业的守护者也在不断汇聚。去年,永州创新实施“师资蓄水池计划”,一次性招聘87名专职心理教师。在零陵区徐家井小学,新入职的教师张玲正带领学生进行放松训练:“请闭上眼睛,感受呼吸的节奏……”她说:“能用专业知识守护孩子们的心灵,是我做过最有意义的工作。”
目前,永州专兼职心理教师配备率达100%,建立市、县级名师工作室13个,培训教师1.2万人次。一支专业过硬的队伍,正默默守护着青春的晴空。值得一提的是,永州率先搭建的心理健康服务智慧监测平台,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
冷水滩区某中学的李同学就是受益者。监测平台发出预警,学校及时发现了他的焦虑症状。经过6次专业疏导,阴霾散去。“这个系统就像为我们撑起了一把‘心灵守护伞’。”李同学感激地说。
从守护到赋能
每周五下午,冷水滩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社工小刘见证了太多转变:“我们帮扶的一个留守儿童,最初连完整的话都不愿说。经过半年的艺术治疗和团体辅导,现在已成为班级文艺委员。”
对留守儿童,永州实施“特别关爱计划”,建立“1名监护联系人+1名结对教师+1名社区志愿者”帮扶体系。金洞管理区的“五老”志愿者陈老师,三年如一日帮扶留守儿童小杰。“刚开始家访时,孩子总是躲在门后不说话。”陈老师说,“通过陪伴阅读、户外活动,现在小杰不仅开朗了,还当上了班干部。”
在宁远县特殊教育学校,永州市妇联组织的“爱心妈妈”团队正通过“心灵信箱”“情绪卡片”等游戏疗法,帮助特殊儿童学会表达情感。
从党委政府的顶层擘画,到“心灵港湾”的全域覆盖,再到“同心之治”的系统赋能,永州正用心编织一张特别的安全网,让生命更加自由呼吸、茁壮成长。(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杨赟 记者 阳锡叶)
作者:杨赟 阳锡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