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每日幸运签#
1957 年,陕西华县太平庄的农民殷思义在地里犁地,犁头突然碰到个硬东西。挖出来一看,是个灰黑色的陶器,外形像只鸟,看着怪但挺完整。他没多想,带回家就当成了鸡食盆,喂鸡用了一年多。谁也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 “鸡食盆”,竟是距今 6000 多年的国宝级文物 —— 陶鹰鼎。
![]()
第二年,北京大学的考古队到附近发掘泉护村仰韶文化遗址,那是黄河水库修建前的抢救性考古。殷思义想起家里的 “鸡食盆”,觉得可能和考古队找的东西有关,就主动抱去给队员看。这一看,让考古队吃了一惊,这件陶器很快被认定为珍贵文物,后来送进了中国国家博物馆。
陶鹰鼎是用泥质黑陶做的,高 35.8 厘米,鹰的样子做得特别逼真,喙和眼睛传神,腿部肌肉看着栩栩如真。最巧的是,它的鹰爪和鹰尾刚好成了三个支撑点,能稳稳站住,背部和翅膀之间的开口就是鼎口,把好看和实用凑在了一起。在已发现的仰韶文化文物里,鹰鸟造型的陶器就这一件,2002 年还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名单,成了 64 件国之重器之一。
它能 “活下来”,还真多亏了殷思义觉得它 “腹深” 能装。要是当年这陶器看着没用,说不定就被随手扔在地里,或是在后来的劳作中碰碎了。有网友开玩笑说,当年家里的鸡估计也没想到,每天吃饭的盆子是国宝,“鸡都比我们早见过真文物”。还有人说这陶鹰鼎 “奶凶奶凶” 的,像背着手巡视的老干部,没想到 6000 年前的审美和现在这么合拍。
根据殷思义提供的线索,考古队在陶鹰鼎的出土地发掘出了一座距今 6000 年左右的仰韶时期墓葬,墓主人为一名 30-40 岁的成年女性,推测陶鹰鼎的出土位置在墓主人脚部的区域。
出土的墓葬里还有石圭、骨匕这些礼器,推测是祭祀用的祭器或法器,和当时的图腾崇拜有关。有学者提出,它其实更像盛酒的尊,和后来商代的鸮鸟青铜酒尊在用途上有相通之处,叫 “陶鹰尊” 可能更贴切。
![]()
这件事也让人想起,过去不少文物都是农民在劳作时发现的。泉护村附近早有人挖出过陶器,但都没当回事。殷思义主动上交文物的举动,成了文物保护里的一段佳话。陶鹰鼎不只是一件老物件,它能说明 6000 年前的人不光会画彩陶,塑形手艺也特别厉害,是原始艺术和实用功能结合的典范。
从犁地时的意外发现,到喂鸡的 “盆子”,再到国家博物馆里的国宝,陶鹰鼎的经历藏着两个巧合:一是被农民发现时因实用被留下,二是刚好遇上考古队得以正名。这是普通百姓的朴实和考古工作的意义 —— 正是这些环节连在一起,才让远古的智慧能穿越几千年,走到我们眼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