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号:TW-XM5,物联网一体化设备,天蔚环境支持定制服务1-3-2-7-6-3-6-3-0-3-5】小麦赤霉病作为全球性麦类病害,其监测对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传统人工普查依赖经验判断,存在效率低、误差大的痛点。小麦赤霉病监测仪通过集成光谱分析、图像识别及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病害的快速定位与量化评估,为精准防控提供科学支撑。其田间应用涵盖设备准备、数据采集及结果分析三大环节,需严格遵循操作规范以确保数据可靠性。
![]()
一、设备准备与田间部署
1. 监测仪功能校准:设备启动前需进行功能自检,重点检查光谱传感器灵敏度、图像分辨率及数据传输稳定性。通过内置校准模块,对比标准色卡调整光谱参数,确保病害特征识别准确率。同时,测试GPS定位功能,确保采样点地理信息精准记录,为后续空间分析提供基础。
2. 环境适应性调整:监测仪需配备防尘罩及防晒棚,避免田间灰尘覆盖传感器或阳光直射导致设备过热。雨天作业时,需关闭非防水接口并启用雨刮功能,防止雨水干扰图像采集。对于风力较强区域,可通过加重基座或增加固定绳提升设备稳定性,确保采样过程连续性。
二、数据采集与实时处理
1. 多模态数据同步获取:监测仪支持光谱反射率、病害图像及环境参数(温湿度、光照强度)的同步采集。光谱数据用于分析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图像数据通过卷积神经网络识别赤霉病典型症状(如穗部褐变、颖壳枯萎)。环境参数则辅助判断病害发生条件,如高湿环境加速病原菌繁殖。
2. 动态采样策略优化:根据麦田生长周期调整采样频率,抽穗期至灌浆期需缩短间隔以捕捉病害快速发展阶段。对于疑似病害区域,可采用“聚焦-扩散”模式,先对重点地块密集采样,再向周边区域扩展,提升普查效率。采样过程中需避免遮挡物干扰,确保光谱及图像数据完整性。
3. 实时传输与初步筛选:监测仪通过4G/5G网络将数据上传至云端平台,支持边采集边传输。云端算法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剔除模糊或无效样本,并标注可疑病害区域。初步结果通过APP推送至调查人员,指导现场复核,减少漏诊误诊风险。
三、结果分析与防控决策
1. 病害空间分布建模:利用GIS技术将采样点数据映射至麦田地图,生成病害热力图。通过空间插值算法,预测未采样区域的病害发生概率,识别高风险区段。结合历史数据,分析病害扩散路径及驱动因素,为分区防控提供依据。
2. 严重程度分级评估:根据光谱反射率衰减程度及图像中病斑占比,将病害分为轻、中、重三级。轻度病害以预防为主,中度需结合化学防治,重度则建议提前收割或销毁,防止病原菌扩散。分级结果同步至农业管理系统,触发相应防控措施。
3. 报告生成与策略调整:系统自动生成包含病害分布图、严重程度统计及防控建议的报告。调查人员可根据报告调整防治方案,如优化药剂种类、施药时间及剂量。同时,将本次普查数据纳入病害数据库,为长期监测及品种改良提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