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逸梅先生是闻名海内外的学者、作家、教育家以及收藏家,他被誉为“补白大王”,生前作品结集成《艺林散叶》《书报话旧》《南社丛谈》等近五十种出版,煌煌千万言;他亦富收藏,于书画、尺牍、折扇、文玩、印拓等无不涉猎。
![]()
郑逸梅先生(1895—1992) ![]()
今年是郑逸梅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编辑王若舟在香港地区从收藏家手中发现郑逸梅先生的《纸帐铜瓶室集印》《它山之石》两种集锦印谱之后,选题编辑了新书《纸帐铜瓶室集印谱二种(附秋芷室论印文编)》。近日,位于福州路的上海古籍书店专门为此举办了新书分享会,郑逸梅先生长孙女、海上著名画家郑有慧女士邀请著名书法篆刻家徐云叔、陆康、刘一闻以及学者陈子善教授畅谈。
本期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让我们听听嘉宾们分享他们记忆中的郑逸梅先生。
![]()
分享会上,郑有慧与徐云叔、陈子善、陆康、刘一闻
著名学者、华师大中文系陈子善教授与郑逸梅先生交往长达几十年。1976年10月,陈子善参加《鲁迅全集》的注释工作。当时,他参与注释的部分是鲁迅1934年至1936年的书信,这些书信的内容往往是很具体的,需要一一注明出处或来历,陈子善要去做比较仔细的考证工作,包括向社会各界人士求教,郑逸梅先生就是他曾经请教过的前辈。
“鲁迅有封信中写到买了张恨水和另一位鸳鸯蝴蝶派作家程瞻庐的小说,寄给他的母亲当作消遣读物。按照注释的要求,我就给逸梅先生写信求教,先生马上回信,帮我把相关信息一条条列了出来。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跟逸梅先生有所接触,并向他请教,但次数不多。因为我们知道老人家当时很忙,在文革当中耽误了那么多年,他有很多文章要写,有很多工作要做。”陈子善回忆道。
![]()
著名学者、华师大中文系陈子善教授
陈子善曾经参与为台湾一家出版社编一套现代文化名人的传记丛书,请复旦大学中文系袁进教授写《张恨水传》。“那么按照编写提议,每一本传记要请一位名人写序,那么请谁给《张恨水传》写序,谁有资格呢?在我们上海应该就是逸梅先生。他一开始说“我年纪大了,事情也很忙”,我说“你写短一点没有关系”。其实今天想来,好像当时的做法也不那么妥当,给他老人家(当时已九十多岁了)增加负担了。”
陈子善非常感慨地表示:“简要回顾这段交往过程,无非是要说明——逸梅先生是一位非常愿意跟年轻人交往的,对年轻人有求必应的,虽然学问很大但非常和蔼、并且著作等身的老人。”
![]()
著名书法篆刻家刘一闻
著名书法篆刻家刘一闻是历史考古学家王献唐先生外孙,他师承潘学固、苏白、方去疾、方介堪、谢稚柳诸前辈,是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获得者。
在分享会上,刘一闻回忆道:“记得小时候我读郑逸老的《艺林散叶》,写到周瘦鹃那一段,记得很清楚。我当时心里在想,老先生认识人真多,人缘那么好,大家都愿意跟他交往,如果长大以后我也能写作的话,也学老先生,多交些朋友,多学一些知识。再大一些读郑逸老的文章,觉得文章里面有古风,这种气味现在年轻人大概都读不来了,但是我们那个时候还是有点懂,读了以后也有长进,鞭策自己好好做人。
刘一闻记得自己跟郑逸老见过一面,当时可能是钱君陶先生让他去郑逸老家中送一封信。“那时候我还小,见了郑逸老以后也不晓得说什么话。他看我那么小,也不在乎我,似乎也没让我坐。我就送完了信以后,他背着我就整理书架上的那些书。我至今很清楚,那些书和文本都是用报纸包的,包得整整齐齐,就这么一面之缘。”
![]()
著名书法篆刻家徐云叔
著名书法篆刻家徐云叔,幼年由陆澹安先生发蒙,后经朱大可、沈禹钟先生亲授,拜白蕉先生为师学习书法,年十六复拜陈巨来先生为师学习篆刻。
![]()
梅魂鞠影(徐云叔刻)
在这次的新书当中,收录有徐云叔给郑逸梅先生刻过的一枚印“梅魂菊影”。而郑逸梅先生曾经为徐云叔的《现代篆刻艺术》一书(《徐云叔篆刻》系列)写过一篇跋,在跋文中,郑逸梅先生回忆:“(云叔)少年英俊,天挺异才……善行楷,能兰竹,工篆刻,倜然有凌栎一时之慨,其治印也,师侍巨来,巨来素负元朱文近代第一之誉,而对于云叔,却深许其艺不在己下……记者注意到,当年郑逸梅先生写跋文时,已经是98岁高龄。
![]()
徐云叔与郑逸梅合影于1990年代
徐云叔向大家讲解郑逸梅先生“补白大王”的由来。“因为那时候报纸临时会抽掉文章,版面会开天窗,就是空白的一块,版面就很难看。郑逸老出手快,讲他的典故,那些东西读者都又有兴趣,所以编辑临时叫他赶紧写一篇。他是要多少字就写多少字,90个字就90个字,根据版面面积来写。”
![]()
著名书法篆刻家陆康
著名书法篆刻家陆康是陆澹安先生之孙,少年时即游学于丰子恺、刘海粟、谢之光、唐云、钱瘦铁诸大师之间,后拜陈巨来先生为师。
陆康回忆起郑逸梅先生当年来虹口家里借书的往事。“小时候我叫他郑家公公。因为文革期间家里书被抄走了,他会经常来看我祖父并借书回去看,一般是周末来,每次都会借上好几本,过两周之后,再来借一批书。他来了之后,有两件事情是必做的,一个是毛笔的铜笔套先套上去,一个是砚台的盖子先盖一下。家里的字画,他都会仔细去看,看了还不算数,拿出上衣口袋里面的一本子抄下来,我是后来从《艺林散叶》当中得知他当时这样做的目的。”
陆康深情地谈到,郑逸梅先生做人的价值观贯穿了其一生,第一,他收藏是出于兴趣的目的,他的一生都是以兴趣为出发点,而不是考虑它的价值对他来说,收藏跟朋友来往的过程也是兴趣的一部分。第二,他对人是有求必应,不求利益。他说“名利你说一点不要是假的,但是你考虑名利去做人,你等于为自己上了一个枷锁”,这是他讲的话。
![]()
陆康拿出一份郑逸梅先生从1989年到1990年的年表
“我要还一样物事(沪语:东西)给你。是什么物事呢?是一份信。”在分享会上,陆康拿出了一份郑逸梅先生从1989年到1990年的年表,他在做了说明之后并交还给了郑有慧,此举让在座的嘉宾和台下读者为之鼓掌。
现场视频
分享会结束接受晨报采访时,郑有慧表示:“今天非常开心也很欣喜,陆康老师带来了一份我祖父的年表,那么这份年表记录了我祖父(1989年7月到1990年1月)那半年里面每个月的大事情。比方说他出版了一些什么书,有一个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团体来采访他,一共有4页纸。为什么这份年表会在陆康老师那里,因为陆康老师当时在澳门地区,他与《澳门日报》的总编辑非常熟悉,有时候他需要写一点文章,那么我祖父提供给他这些内容,他可以在写文章的时候作为参考。”
![]()
陆康将年表交还给郑有慧,年表物归原主 ![]()
年表一共有4页纸
对于这份年表在三十多年之后物归原主,郑有慧表示:“虽然4页纸不是我祖父的亲笔而是我父亲的誊写,但是这也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材料。”
![]()
《纸帐铜瓶室集印谱二种(附秋芷室论印文编)》与限量典藏本收藏证书
《纸帐铜瓶室集印谱二种》所收录的不少印蜕颇为难得,内集文徵明、邓石如、吴让之、翁同龢、俞樾、吴昌硕、丰子恺等诸名家用印。又有郑逸梅先生自藏自用名家刻印,以及吴湖帆等人赠送印蜕。《秋芷室论印文编》系首次系统收集、整理郑逸梅先生所撰涉及印人印艺文字,洋洋九万余言,共分三部分,依次为“印林散叶”“印林拾趣”“印人丛话”。其中“印林散叶”辑录先生《艺林散叶》正续编等著作中的札丛短什,共计610则;“印林拾趣”“印人丛话”收录文章近五十篇,涉及吴湖帆、袁克文、邓散木、陈巨来等一众名家,部分内容更是首次正式出版。
《纸帐铜瓶室集印谱二种(附秋芷室论印文编)》新书预计从10月20日起可以到首批读者手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