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墩子/文
![]()
54×69cm
我叫石墩子,实名王国胜,1960年生于苏州。江南的烟雨、吴门的墨香,从小就浸在我骨子里。如今人们看我画鸭、画蟹、画花鸟、画僧、画仕女、画戏曲人物、画山水,总觉风格跳脱,可于我而言,这“摆来摆去”的背后,是对吴文化根脉的执着守望,是在多元艺术滋养中对大写意精神的笃定践行。
一、吴门底色:笔墨里的江南基因
苏州的美,是粉墙黛瓦的雅致,是小桥流水的灵动,更是吴门画派传承数百年的笔墨气韵。我早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院,后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师从张继馨先生学花鸟,又得颜文樑、徐绍青先生指点山水,传统书画的技法与意境,是我艺术生命的底色。那时的我,一笔一画都在追摹古人,试图在梅兰竹菊的风骨、山水丘壑的气韵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吴门画派讲究“以书入画”,笔墨不仅是技法,更是精神的载体。我尤爱那种“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写意精神,它让绘画超越了对物象的简单描摹,成为内心世界的投射。这种认知,在我后来的艺术探索中,始终是锚定方向的罗盘。更在八大山人、徐渭、吴昌硕、吴冠中的作品中寻找精神共鸣。八大山人笔下的苍凉孤高,徐渭的狂放洒脱,吴昌硕的浑厚早已让我对“大写意”有了最初的感知;而吴冠中将西方现代构成与东方笔墨结合的创举,尤其是他对“点线面”的精妙运用,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传统笔墨现代化表达”的思考之门。
![]()
224×64 cm
![]()
138×34 cm
![]()
34×46 cm
![]()
34×46 cm
二、跨界与远行:在多元中汲取养分
我做过服装设计师、摄影师,当过工程师、企业家。旁人看来,这是离经叛道,可我觉得,生活的广度恰恰能滋养艺术的深度。不同职业的历练,让我对色彩、构图、光影有了更立体的理解,也让我明白,艺术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象牙塔,它与生活的肌理紧密相连。
![]()
138×34 cm
2009年,我开始往返澳中,成了一名旅澳画家。澳洲的艺术生态是开放的,西方绘画对光影、结构的强调,对现实的具象表达,与中国传统写意形成了强烈的碰撞。我像个海绵,贪婪地吸收着这些养分。在墨尔本的美术馆,我驻足于印象派的光影变幻,也沉迷于现代艺术的抽象表达,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的创作。
68×46 cm
![]()
34×46 cm
![]()
34×46 cm
更重要的是,在澳期间,我注册成立了“ 澳大利亚吴文化艺术研究院 ”。初衷很简单:既然我能从西方艺术中汲取养分,为何不能把家乡的吴文化带向世界?研究院成了澳中文化交流的桥梁——我们举办各种书画联展,让澳洲观众读懂江南水墨的空灵;组织艺术交流活动,邀请中澳画家同台创作,在笔墨碰撞中寻找共鸣。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文化从不是封闭的孤岛,唯有交流互鉴,才能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三、水墨鸭语:故乡情怀的艺术符号
在太湖的一次湖畔偶遇,让我与“鸭”结下了不解之缘。夕阳下,芦苇摇曳,群鸭游弋,那画面瞬间击中了我——这不就是江南水乡的日常吗?一种强烈的故乡情怀涌上心头,我决定以“鸭”为载体,抒发这份跨越山海的思念。
![]()
34×46 cm
![]()
69×34 cm
![]()
50×46 cm
我开始专注于水墨鸭的创作。从最初对鸭子形态的如实描绘,到后来逐渐提炼神韵,我不断做减法:去掉环境的烘托,去掉色彩的修饰,只留笔墨与形体的对话。我借鉴西方写生的细致观察,更融入中国写意的笔墨意趣,让每一只鸭都有了灵魂。2019年“与鸭共舞”墨尔本个展的成功,让我确信,这份带着江南印记的艺术表达,能在异国他乡引发共鸣。那些鸭子,或游、或戏、或静立,它们是我对故乡的牵挂,也是中西方艺术对话的媒介。
![]()
34×34cm
四、人物万象:从僧人到仕女,从戏曲到生活
我的人物画有禅意悠然的僧人,有风姿绰约的仕女,有韵味十足的戏曲人物。
![]()
34×46 cm
![]()
50×46cm
![]()
68×46 cm
画僧人,我追求一种空灵、澄澈的境界。几笔淡墨,勾勒出僧袍的飘逸,寥寥数笔的面部,却能传达出内心的宁静。那是对禅意的理解,也是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
68×46 cm
![]()
68×46 cm
画仕女,春晚舞蹈《只此青绿》给了我诸多灵感,我循着宋代青绿山水的雅致基调,将这份古典气韵融入仕女创作,再叠加现代审美情趣,让她们既有古画中的韵致,又有当代视野里的鲜活。
![]()
68×46 cm
戏曲人物是我近来的新尝试,聚焦于苏州昆曲《牡丹亭》这一家乡瑰宝。戏曲的程式化表演、夸张的妆容服饰,本身就极具艺术表现力,我用大写意的笔墨去捕捉那种瞬间的动态与神韵,舍去细节的堆砌,强化笔墨的张力。杜丽娘、柳梦梅在我的笔下,成了线条与墨色的舞蹈,既有戏曲的韵味,又有绘画的美感。
![]()
50×49 cm
这是对传统文化另一种形式的致敬,也是我在艺术表达上的又一次突破。
至于花鸟,那是我艺术生涯的起点,也是我始终的眷恋。我画的花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梅兰竹菊,更有生活中常见的草木虫鱼。我追求的是“物我两忘”的境界,让笔墨与物象交融,传达出生命的鲜活与自然的意趣。
![]()
68×45 cm
![]()
68×69 cm
五、山水壮歌:自驾途中的天地共鸣
自驾遍历中国各省,是我艺术探索的重要旅程。桂林山水的烟雨朦胧,太行山的雄浑苍劲,西藏高原的神圣辽阔,都在我的笔下留下了印记。
![]()
138×34 cm
画桂林,我着意表现那烟雨笼罩下的峰林,水墨晕染间,群山如黛,江水似练,渔舟点点,一派空灵悠远的南国胜景,那是江南水墨意境在异地的延伸。
![]()
138×34 cm
画太行山,我则用笔刚劲,浓墨重彩地刻画山石的纹理与气势,《太行山雄峰之冠》中,岩石的皴法苍劲有力,尽显北方山水的雄浑壮阔,这是对北方画派技法的借鉴与创新。
![]()
138×34 cm
画西藏,那幅《日落西藏》,我以粗犷的笔墨勾勒出高原的苍凉与神圣,山巅的村寨在暮色中若隐若现,传递出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与赞美。这些山水作品,是我在旅途中与天地的对话,也是我将不同地域山水风貌与个人艺术语言融合的尝试,每一幅都凝结着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艺术的思考。
![]()
六、又一摆:回归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又一摆”,是我对自己艺术历程的概括。我去过澳洲,自驾遍历中国各省,吸收过北方画派的雄浑、岭南画派的灵动,但最终,我还是回到了苏州,回到了吴门画派的笔墨传统里。这不是守旧,而是在历经多元滋养后,对文化之根的清醒认知。
吴文化是我的根,无论我“摆”向何方,这份根基都让我有底气去探索、去创新。就像我即将在苏州彬龙美术馆举办的“又一摆”个展,那里既有我闯荡世界的印记,更有我对故乡的深情;既有多元艺术的碰撞,更有吴门笔墨的坚守。
![]()
68×138 cm
我想,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这种“摆荡”与“坚守”的平衡。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在多元中找到自我,在传统中开出新花。我的笔墨江湖,还在继续“摆”着,而这份对吴文化的执着,将始终是我最坚实的底气。
石墩子2025年10月
画家简介:
![]()
石墩子实名王国胜, 1960年出生于苏州。 号莫等闲, 斋名来远堂、前山书房。旅澳画家中国籍。毕业于苏州工艺美院,后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石墩子早年师从张继馨先生,又师吴湖帆入室弟子徐绍青先生,又受到颜文樑大师的指点。汲取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吴冠中等大家之精髓。挖掘传统创造新意,运用书写线条创作灵动画面,其笔下之墨鸭尤为代表。
石墩子曾是服装设计师、摄影师、高级工程师等,2009年始往返于中澳之间,交替吸收着中西文化艺术养份,并活跃于多样化领域为艺术打开不同视角。现立足国内潜心于中国画写意创作。
石墩子现为澳大利亚美术家协会会员,澳大利亚中国书画学会理事,澳大利亚中国水墨画研究会副主席,澳大利亚全国美展委员会委员,澳大利亚吴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苏州美术家协会会员,苏州工艺美术学会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世纪金色嘉园文化艺术中心理事, 中国大众文化学会文艺人才专业委员会委员,苏州市侨联华侨书画院海外理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