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
![]()
![]()
※名人“嘉”
三张照片定格子恺归乡
■王树军 照片由沈云丰提供
1975年4月,78岁的丰子恺先生由弟子胡治均陪同,次女宛音等随行,一同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石门故里。
4月20日,天气晴好。丰子恺与宛音、胡治均等一行近十人,从南圣浜雪雪家坐上蒋正东摇着的小船,小船悠悠,水波荡漾,仿佛载着他穿越了时光的长河,回到了那个充满童趣与温情的年代。踏上熟悉的土地,先生的目光中满是对往昔的眷恋与对故土的深情。
上午9时许,丰子恺先生走上了木场桥,凭栏眺望,若有所思。随行人员为他拍下了这个瞬间。
木场桥,是丰子恺儿时记忆最深的地方,那里有他嬉戏的伙伴,有他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1946年9月25日,先生抵达上海,几天后,即回故乡石门湾。他看到丰同裕染坊与缘缘堂已成废墟:当年书斋临窗之处,已长满荆棘,他感慨万分,创作了一幅画:《昔年欢宴处,树高已三丈》。那一次,他在亲戚家中痛饮数十杯酒,留宿一夜,次日便启程赴杭。
如今,再次踏上木场桥,昔日的三孔平梁石桥,已变成了一座马鞍形的水泥桥。从桥上望去,丰同裕染坊和缘缘堂的火烧白场,变成了玻璃纤维厂的厂房。先生的目光中既有对往昔的追忆,也有对岁月变迁的感慨。站在木场桥上,仿佛就能看到他的家,看到母亲在染坊前等待他的模样。母亲熟悉的身影,期盼的眼神,是先生心底最温暖的归处。
照片中的他,神情略显凝重,身后就是曾经的染坊,曾经的缘缘堂,他仿佛看见母亲站在染坊的蓝印花布帘后,双手在靛青染缸里翻搅,指节被染料浸得发紫,却总在夕阳西下时准时放下活计,倚着门框眺望桥头。
这天下午,他在众亲簇拥下一路来到童年读书的学校所在地西竺庵,他一边走,一边用手杖指点,“这里是山门”“这里是大殿”“喏!祖师殿在后面,就是我小学读书的地方”。先生小学就读的是崇德第三小学,旧日景象在记忆中依然清晰如昨。
在原来祖师殿的位置,先生坐在一把古朴的椅子上,学生胡治均站在他身旁。快门按下时,他仿佛听见了民国36年(1947)3月,石门小学计划重建时的义卖现场,箱底躺着几枚铜板,叮当声里混着小学女生清亮的童谣:“子恺先生,画个春天。”
民国2年(1913),崇德县举行会考,各小学的高年级生都参加。会考时高小班的国文试题是《五金之中,何者为贵论》。先生的文字,让督学在卷尾写下“此子必成大器”的批语。三个月后,督学托人传话,将女儿许配于他,这正是后来成为他发妻的徐力民。
当日他们还去了接待寺。儿时,奶奶曾一次次牵着他的小手走进寺门。第三张照片里,先生静立寺前,凝望着前方运河湾。
这三张照片,定格了丰子恺1975年重返石门故里的珍贵片段,记录了先生与故土的深情厚谊。
1975年丰子恺在木场桥
1975年丰子恺在西竺庵崇德第三小学
1975年丰子恺和胡治均在接待寺前合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