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您是否注意到,日常生活中上年纪的人聊天时,常常会说出一些令年轻人瞬间茫然又隐约懂得的词汇。这些词汇是某一小区域的文化产物,因过于小众,即便本体尚在,但旧词汇则早已逐渐沉淀于时光长河之中。在吉林市,就不乏这样的词汇,比如“某某转盘”,其实就是某个大的路口或广场;再如“裤裆街”,其实就是“人字形”岔路;还有“水楼子”其实就是旧时销售自来水的售水亭。
在老吉林人口的语中,“楼”未必就是“两层以上的房屋”。比如售水亭、岗亭、旱厕,虽只一层,但形状细高挺拔(或有悬空部分),竟也被叫作“楼”。在这种口语中出现的“楼”中,老吉林的“菜楼子”比较特殊。“菜楼子”说的是一种大型的室内蔬菜、副食品市场,这个词汇并非泛称,而往往是专指吉林城内某几处特殊的商业建筑。
据地方史志记载,早在晚清时,为规范市场管理,吉林地方政府于1909年在吉林城内牛马行街设置了一处“蔬菜市场,整日为市”(那里至今尚有菜市胡同)。后来又在“大东门外设有1处蔬菜市场,每天早晨交易”(以上两处黑体字出自《吉林市工商志》)。进入民国后,在今兰州街设立一处经营牛羊肉、蔬菜的市场。到了1928年,当局在吉林城辖区开设了6处建筑规模较大的室内市场,就此,菜楼子出现于历史(菜楼子的出现时间记载混乱,此处取中位时间点,从《吉林市工商志》)。
当时的菜楼子“介乎于商业网点与农贸市场之间的一种特殊商业形式……经营的并非单纯的蔬菜,而是包括蔬菜在内的农副土特产品。室内设有许多摊位,经营者可以租赁其中一个或几个摊位进行经营”(《吉林市副食品志》)。很遗憾,目前地方史料中并没有完全记录民国前期兴建的6处菜楼子名称,只在一些文献和口述历史确认了其中的4处。
在徐德源先生的回忆录《吉林往事见闻》中就有“三大菜楼”之说,即东关菜楼子、牛马行大菜楼子、西关菜楼子,自东向西,分布于吉林城的东关、城内、西关。另外,《吉林市副食品志》记载了东市场菜楼子和提法司菜楼子,《昌邑区志》中也记载了东市场菜楼子。这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存续时间最长的,是牛马行菜楼子。
牛马行菜楼子旧址,位于解放前牛马行街(解放后的青岛街)和通天街(解放路)丁字路口的南侧。其建成时间有1912年、1928年两种官方记载。另外,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手绘《吉林城八门图》中,在丁字路口偏北处,也有类似菜楼子的标注,不禁让人怀疑这处菜楼子可能在十九世纪末就已经出现,且最初并非官方修建。
牛马行菜楼子体量较大,在老照片中可见菜楼子有阁楼一样的第二层(应该是内部采光通风的阁楼气窗),这使得其被称作“楼”并非浪得虚名。“在二十世纪初,这种规模的菜楼,在全国也不多见。虽几经沧桑,盛名不衰”(《吉林市副食品志》)。发行于1933年的《满洲商业事情》对牛马行菜楼子有过正面记述:“乃是剧院式的大厅,内部划分28区,包括蔬菜、鲜鱼、精肉等商业部门。建筑采光合理,通风良好,道路、出入口非常便利。作为中国市场来说,是佼佼者”。“菜楼里面有肉铺、菜床子、干鲜杂货小商号等十余家,最著名的有常家肉铺、刘家床子、程家床子等,还有一家日本人开的菜床子……”另据《吉林市老字号》等资料记述,解放前在牛马行菜楼子周围形成了烟火气浓郁的特色商圈。
牛马行菜楼子在1951年由政府接管,成立吉林市土产公司第二副食门市部。1956年改隶市蔬菜公司。1978年因青岛街道路扩宽,原有菜楼子被拆除,后来,其旧址又建成了由钢架支撑、镶满玻璃的牛马行农贸大厅。由于消失得比较晚,且后有承接,这处“菜楼子”的历史印迹至今仍未彻底消散。
有时候历史之所以传承,与文字记述关系莫大。因徐德源先生的文字描述,让现代人得以了解西关菜楼子。西关菜楼子也叫头道码头菜楼子,大致位于今长春路东端路南。其建成时间在史料里也是众说纷纭,其中1912年之说最早。“西关大菜楼是南起后新街北到前新街的一座长大厅,有三个门,南门在后新街,北门在前新街,东门在码头街。厅内中间是通道,西边有十个房间,东面有九个房间,分别出售干菜、鲜菜、水产品、酱腌制品、调料等。其中最堪称道的是吉林特产的绿豆水粉,到吉林任何一家副食店里随时都能买到……”(《吉林旧事见闻》)。解放后西关菜楼子由政府接管,成立了吉林市土产公司第四副食门市部。后来被拆除改建为民宅。
目前已知的五座吉林城菜楼子中,东关菜楼子和东市菜楼子市场常常被人混淆(《吉林市副食品志》记载二者同时成立于1912年)。东关菜楼子也称大东门菜楼子,位于今南京街与解放大路交汇口附属医院高层门前,是大东副食商店的前身(解放后曾为吉林市土产公司第三副食门市部)。东市场菜楼子在解放前为商埠菜楼子,是兰州副食商店前身(解放后曾为吉林市土产公司第一副食门市部)。
关于前者,史料记载有限,后者则在《昌邑区志》中有专门词条。虽然该词条混淆了东关和东市场两个概念,但考虑这本史料行文大多严谨有据,故而其记述的1933年、1953年两个时间节点倒是值得注意:
……建于1933年。是座密封式的支架大棚,棚内菜、肉、水产、禽蛋、调料等私营商床毗连。1946年和1947年失过两次大火,焚之于尽,变为露天菜市。1953年就地建起一栋500平方米的长方形砖瓦平房,把30多户私人商床纳入集体合作,改称兰州一门市部,归属昌邑副食商店。1975年该门市部倒塌,拆除旧址重建一座两层楼。营业面积2224平方米,经营商品800余种……
关于提法司菜楼子,目前仅见于《吉林市副食品志》。根据记述这座菜楼子位于今怀德街北侧。是1937年时随着提法司市场的设立而修建的,“主要经营适合日本人需要的副食品,其中日商居多数。1945年日本投降后随提法司市场同时消亡”。
对于吉林市历史上的几座“菜楼子”,您还有哪些回忆和见闻,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
![]()
![]()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邴赫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