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作为当代青年艺术家,吴清江的艺术视野既扎根传统,又具有鲜明的现代意识。他积极探索艺术与生活的对话,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整合。这种跨界思维,使他的艺术创作具有了更为广阔的社会意义。
文|白鹿新闻首席艺术评论员 洪巧俊
图|受访者提供
导读
赣鄱大地,向来是人杰地灵之处。文学家有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杨万里等,画家有黄庭坚、八大山人、傅抱石等。这里不仅孕育了深厚的陶瓷文化传统,更滋养了一代代执着于美的艺术家。吴清江,这位1990年出生的江西余江人,在湖北师范大学毕业后就师从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胡光震,从事艺术生涯十余载,如今他是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青年艺术家代表。他的艺术之路,恰如一棵深深扎根于故土的树木,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又在当代的阳光下舒展新枝。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还被中国陶瓷博物馆收藏。
有句古话说得好,“有志不在年高”。吴清江就是这样的有志青年艺术家,35岁的他已是江西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南昌航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客座教授。由于在艺术领域里的突出贡献,他获得“江西省赣鄱俊才·高层次高技术领军人才”、“江西省青年工艺美术杰出人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
观吴清江的艺术创作,最令人动容的是他那份对故土的眷恋与执着。这种情感不是浮于表面的乡愁,而是融入了他的血脉,成为他艺术创作的根本动力。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赣鄱大地的影子——那荷塘的清趣、秋日的金黄、乡村的宁静、山水的灵秀,都化作笔下的意象,诉说着一个艺术家对故土最深沉的爱。
![]()
吴清江的艺术之路,绕不开他的恩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胡光震。作为胡先生的关门弟子,吴清江深得“浅粉彩”技艺之精髓。这种源自传统的工艺,讲究的是色彩的清雅、用笔的细腻、意境的悠远。在吴清江手中,“浅粉彩”不仅是技法的传承,更成为表达个人艺术感悟的语言。
![]()
▲清趣
作品《清趣》便是在这一脉络下的精心之作。直径60厘米的薄胎大碗上,他以浅粉彩绘就一方连续画面,每120度一个主景,使观者的视线随着画面的流转而不停歇。这种构图方式打破了传统陶瓷绘画的静态感,赋予作品以时间维度上的延展。
画面中景致的高低起伏、虚实掩映,既保留了传统粉彩的雅致,又注入了现代人对于空间的全新理解。更难得的是,吴清江在这件作品中展现了对陶瓷圆器绘画形式的深度思考——他不仅是在装饰一件器物,更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然而,吴清江的艺术探索并未止步于粉彩。他以开放的姿态,广泛涉猎瓷雕综合装饰、青花、色釉等多种工艺,在不断地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多元化的探索,体现了一个当代艺术家不囿于门户之见的开阔胸襟。
![]()
▲和美喜堂
《和美喜堂》便是他在多元工艺融合上的一次成功尝试。这件颜色釉粉彩作品,巧妙地利用底色变化进行创作,将色调突出的黄花釉作为石底,配合不同造型的荷叶,通过工艺的丰富性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在这里,工艺不再仅仅是实现画面的手段,其本身也成了艺术语言的一部分。这种对材料特性的深度挖掘和创造性运用,正是吴清江艺术个性的鲜明体现。
纵观吴清江的艺术创作,故土始终是他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这种对故土的深情,不仅体现在题材的选择上,更内化为他观察世界、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
《植根故土·乡村振兴》是这一主题的集中体现。这幅五尺六寸的大作,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描绘了当代乡村的繁荣景象。画面中,村头的古树郁郁葱葱,守望着百年沧桑重获新生的村落和代代传承的人们。吴清江以近景的树和远景的山形成对比参照,既突出了村落的保护意义,又烘托出环境的时代变迁。更为深刻的是,他通过这一作品,表达了对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珍视,对乡村内生动力激发的思考。
![]()
▲植根故土
吴清江创作了多幅《植根故土》的作品,画的都是古老的樟树,每幅作品的画面各不相同,但让人感到了一种生机。一棵硕大的古樟树,虽然只有半边,里面还是空的,还长着青苔,但它的枝叶依然茂盛。
吴清江对我说,此作品有点青涩,但就是这种青涩,让我们回忆童年,有了乡愁。这种对乡村主题的持续关注,并非偶然。作为“江西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吴清江对乡村的理解超越了田园牧歌式的想象,而是深入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核。他在作品中构建的乡村意象,既是对现实的写照,也是对理想的寄托。通过艺术的方式,他试图唤起观众对乡村的回望与重视,这种文化自觉在当代艺术家中显得尤为珍贵。
![]()
▲暖春
同样表达故土情怀的《暖春》,则以1米见方的尺幅,通过多种形式表现荷花的动态与荷叶的变化。纯粉彩的工艺结合色调多元的层次,使画面耐人寻味;前后的疏密关系增加了空间的跨度;堆砌繁复的花头则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生命力。在这件作品中,吴清江将传统的荷花题材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那蓬勃的生命力,不正是今日赣鄱大地的生动写照吗?
我喜欢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有人说,徐渭笔下的蟹,和他的其他画作一样用笔放纵,不追求形似,而是突出感觉。然而,我对在螃蟹上方的两枝肥阔的荷叶更感兴趣。荷叶用笔阔大,偃仰有致,虽显凋零之状,但秋意无尽。
我也喜欢吴清江的《暖春》,虽然几朵荷叶残败,但旁边花开的景象却给人温暖如春的感觉。
![]()
作为一个成长于新时代的艺术家,吴清江的艺术语言既扎根传统,又具有鲜明的现代意识。这种现代性不仅体现在题材的选择上,更表现在他对艺术形式的持续探索中。
![]()
▲金秋
《金秋》的画面中,古朽的樟树上还长着新枝,夕阳下有两只鸟在扇动着翅膀,构图简洁,自由奔放的独特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这让人想起八大山人的那幅《孔雀图》。
《金秋》采用了对角线构图,底纹用景德镇传统匝刀工艺结合大仰角的处理方式,虽然在树干肌理的表现上稍显重复,但这种尝试为他后续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向。从这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吴清江在形式语言上的思考——他既尊重传统工艺的审美特质,又试图通过构图、视角的创新来拓展表现的可能。
![]()
▲秋水长天
《秋水长天》则展现了他在空间处理上的独到见解。递进式构图将树木与藤蔓的空间关系交代得清清楚楚,左下方的野鸭背向画面往更深处游动,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内部空间,更为整个作品增添了故事性。冷色调的画面中点缀着藤蔓红果,这种色彩的对比与调和,使作品的调性更为丰富。有趣的是树下的那只鸭子,那是一只站着思考的鸭子。
这是吴清江中期画面变革的重要尝试,体现了他不满足于现状、勇于突破自我的艺术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吴清江的形式探索始终建立在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之上。无论是粉彩的细腻、青花的淡雅,还是色釉的瑰丽,他都能根据不同的工艺特点,选择最适宜的表现方式。这种对材料的尊重与驾驭能力,使他的创新不至于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作为一个当代青年艺术家,吴清江的艺术视野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架上创作。他积极探索艺术与生活的对话,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这种跨界思维,使他的艺术创作具有了更为广阔的社会意义。
最典型的例证莫过于他研发的陶瓷音响夜灯系列。这一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产品,打破了陶瓷传统陈设的概念,将艺术融入现代生活的日常使用中。在吴清江看来,陶瓷不应只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更应该是当代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这种理念,体现了一个艺术家的社会担当和对传统工艺当代转型的深入思考。
与此同时,作为策展人的经历也深刻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在策划“道在生活”“美在鹰潭”“爱在鹰潭”等主题展览的过程中,他不断思考着艺术如何与公众对话、如何融入城市文化建构的问题。这些思考反过来滋养了他的艺术创作,使他的作品在保持艺术性的同时,始终保持着与时代、与公众的紧密联系。
![]()
回到“艺术植根于故土”这一主题,吴清江的艺术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个案。在全球化浪潮汹涌的今天,地域性是否还具有艺术价值?传统工艺如何在当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吴清江用他的作品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
▲乡情
在他看来,故土不是封闭的、保守的,而是开放的、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家对故土的回归,不是退守,而是为了更好地出发。正是这种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使他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辨识度;而对当代语境的敏锐把握,又使他的创作避免了沦为地方性知识的局限。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吴清江的艺术之路仍处在发展之中。如何在保持产量的同时提升创作的深度?如何在多元探索中进一步凝练个人风格?这些都是他未来需要继续思考的课题。但无论如何,他那份对艺术的真诚、对故土的深情、对传承的担当,已经为他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站在吴清江的作品前,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个艺术家的才华,更是一种文化的力量。那荷塘的清趣、秋日的丰硕、乡村的生机,都在诉说着一个永恒的主题,艺术唯有植根故土,才能枝繁叶茂;艺术家唯有心怀家国,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吴清江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传统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地域的价值在于对话。在故土与世界、传统与现代之间,他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艺术最终要回归生命、回归生活、回归脚下这片深爱的土地。而这也正是他艺术创作最动人的地方。
“艺术创作就像一棵树,只有深深植根于故土的土壤,才能长出参天的枝干。”吴清江的艺术人生,正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白鹿新闻《大国工匠》主编:洪巧俊
白鹿新闻投稿邮箱:blbl2025@163.com
宁钢:把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带向世界的人|大国工匠
刘远长:一个被誉为“国宝级大师”的艺术家|大国工匠
王现锋:引领钧瓷之峰的艺术家|大国工匠
孙军:复烧柴窑瓷第一人|大国工匠
吴光让:被誉于“女娲在民间”的人|大国工匠
杨冰:寻求青花艺术突破的人|大国工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