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投降后,为了集结兵力进军东北,八路军进行了自改编以来,第一次兵力摸底普查。
普查结果总兵力103万人,其中主力部队66万人,升级地方部队37万人。
![]()
例如渤海独立旅,也称刘其人师,就是河北沧南九个县独立营合编后升级而来的。
这103万八路军战士中,河北籍战士占了六成以上,而这一点,以往被选择性的忽视了。
1937年9月,八路军主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
这其中包括总部直属部队队3000人。第115师下辖343旅(685团、686团)、344旅(687团、688团)以及一个独立团共1.55万人。
第120师下辖358旅(715团、716团)、359旅(717团、718团)共1.4万人。
第129师下辖385旅(769团、770团)、386旅(771团、772团)共1.3万人。
需要补充的是,为了防备有心怀不测之徒,趁机偷袭兵力空虚的陕甘宁边区,八路军第120师和129师,各留下一个战斗团和师直属队守卫陕甘宁。所以这两个师抵达战场的只有六个团1.5万多人。还不如第115师一个师的兵力多。
八路军之所以能在河北得到蓬勃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直接关系。
八路军接受改编后,国民政府对其发展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只给了八路军三个师的番号,按照每个师1.5万人计算,总兵力被严格限制在4.5万人以内。
山西的阎锡山阳奉阴违,目的就是想借日军之手,削弱八路军的实力。1939年更是因为山西新军的归属问题,不惜与八路军刀兵相见。
八路军总部顾全抗日大局,主动放弃山西平原地区,转向周边土地贫瘠,人烟稀少的山区发展。
肯定有山西的朋友会反驳说,武乡县14万人口,有1.4万人参加了八路军,其中近2000人壮烈牺牲。
拜托,这在山西只是个例而已,这个数字如果拿到华北平原,根本排不进前100位。
还说什么“十年不征山西兵”,其中真正的原因还用人说吗?
当4000多山西新军调转枪口,对准自己昔日的战友时,就足以让忠义千秋的关二爷蒙羞了。
![]()
相比之下,河南的情况就简单多了。
豫北地区有孙殿英、石友三等军阀,豫中一带是汤恩伯。
后者是嫡系部队,普通士兵每个月都有丰厚的军饷。
都是当兵抗日,有军饷总比没有更有吸引力。
总有山东的朋友,吹嘘只有他们的家乡,是靠自己的努力,从日寇手中夺回来的。
其实现实很扎心的,这样的省份确实有一个,只不过是相邻的河北。
虽然在抗战初期,消极抗日的韩复榘就被咔嚓了,但是国军在山东的势力还是不容小觑。
在鲁北有张子良部,胶东的赵保原,鲁中的吴化文,鲁南的冯子固。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手握重兵,私下里与日寇却也眉来眼去,一个个居心叵测。
另外还有山东军阀沈鸿烈,他手下将近20万兵力,不热衷于打鬼子,却把积极抗日的八路军视为眼中钉。单是牺牲在他手中的八路军团职以上将领,少说也有七八个。
有这些人乱搅和,八路军想在山东有大的发展也举步维艰。
另外在湖西根据地和泰山根据地,还都搞了大规模的肃反,整得根据地内人人自危,从而导致了这两个根据地最终失守。
人们经常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称作山河四省。其实在抗战期间,河北的情况,和另外三个省还是有所区别的。
卢沟桥事变之后不久,国军就彻底放弃了河北。
理由无非两个,一个是河北千里大平原,无险可守。第2个就是国军恐惧两线作战,他们要集中兵力,在长江沿线与日军对峙。
但他们忘记了河北沃野千里,人口稠密。民风淳朴彪悍,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1937年9月26日,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干事李博元,在唐县军城南下苇村,扩充了50多名猎户出身的新兵,这些新兵枪法都不错,每人配备两支火铳,未经培训就形成一定的战斗力。
![]()
也许李博元自己也没想到,他的无意之举,揭开了八路军在河北爆兵的序幕。
第115师独立团旗开得胜,仅用不到两个月时间,就扩充新兵1万多人,编成四个大队,统称独立第一师。
第115师骑兵营和教导队也不甘示弱,相继组建了冀察冀军区第1团、第2团、第20团、第41团、第42团、骑兵团,以及两个支队(相当于团)。
表现最出色的是115师第685团的一个连,他一手创建了第四军分区,下辖第5团,第35团,第36团,第30团,三个大队以及两个区队。
其中第5团兵力一直保持在5000人以上,是八路军各团中兵力最雄厚的。
八路军344旅在平山县洪子店,仅用不到10天时间,就完成了第689团的组建。
与此同时,罗荣桓也在阜平县,扩充了4000多名新兵。
此时第115师,已经极大的超出了一个师的编制,从而促成了这个师的第1次分兵。
第343旅将一个团留在陕甘宁,然后兵分三路,向山东进发。
其中一个团抵达鲁南的湖西地区。
罗荣桓和陈光率领师直机关以及一个团共4000多人,抵达鲁中地区。
肖华带领300多人到达冀鲁边区。
冀鲁边区位于运河以东,天津以南的9个县。清代这9个县属于天津府,而天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河北省省会。所以称为冀鲁边区有些勉强。
冀鲁边区有一支3万多人的抗日武装。
1937年11月,举行了旧县、黄侠镇抗日大起义,总兵力1万多人。其实黄侠镇参加起义的不到300人,将其与旧县(千童镇)一起相提并论并不适合。
在肖华抵达冀鲁边区前,第129师东进纵队之津浦支队已经先期抵达,津浦支队支队长孙继先出发时只带了30多人,在南宫县补充了400多人后,来到冀鲁边区。
1938年10月,孙继先带领5000多人向鲁南进军,肖华带着13,000多人转战鲁西。
剩余部队2万多人,被编成6个团以及三个支队,还有一个海上特务团。
1939年五月,上述各部队都编入115师。
1940年1月,冀鲁边区抽调主力5000多人,组成鲁南支队,南下费县,补充因兵力不足而处于困境的八路军部队。
![]()
此时的晋察冀边区,部队扩充的速度,也同样令人瞠目结舌。
1937年10月14日,吕正操在晋县小樵镇誓师抗日,成立人民自卫军。到第二年3月,其所辖部队已经发展到12个团(包括一个严重超编的独立第2团),一个游击师,以及三个支队(相当于团,包括游击第4支队,清苑支队、晋束支队),总兵力5.5多万人。
1937年12月,孟庆山在冀中,以自发的民间抗日武装为基础,组建河北游击军,下辖三个师共9个团,以及游击第1师(下辖5个团),游击第2师,还有游击军第1路到第12路,项修文的小八路,另外还包括郭志春、段树生、魏大光、姜东升等四个支队。
河北游击军总兵力6.9万人。
1938年5月4日,人民自卫军和河北游击军正式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下辖第六到第十军分区。
此时的晋察冀军区,共下辖十个军分区,其中有八个全部位于河北境内,一共有124个团或者团级编制的支队。
冀中军区也赢得八路军“兵库”的美誉。
1937年10月6日,八路军第120师在平山县组建第359旅718团,原来留在陕甘宁的第718团改称警备8团。第718团完全由平山子弟组成,因此又称平山团。
1938年五月, 第120师716 团2营,与晋察冀一分区三团,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总兵力5000多人。
几乎与此同时,在冀东爆发了规模空前的抗日大起义,参加起义的人数超过20万。
第四纵队紧急赶赴冀东接应。但由于纵队首长错误估计形势,竟然率领5万多人从冀东撤往平西。
部队一路上遭到日军疯狂的围追堵截,牺牲烈士的遗体铺满了路面,最后只剩下3000多人,平安抵达平西。
途中冀东将领李运昌,感觉放弃冀东是个错误,所以半路上带领近千人原路返回。这次战斗损失可谓惨重至极。
11月24日,八路军第120师直机关以及第358旅全部,先后分三批赶赴冀中,第358旅两个团扩编为两个独立旅后返回晋西北。
第120师师直机关在冀中补充了4个团后,正式开辟了平西抗日根据地。
1939年2月,平西部队与第四纵队残部合编为冀察热辽挺进军,下辖5个团。
这支部队注定命途多舛,硕果仅存的冀东将领高志远被错杀,导致人心涣散,部队难以得到长足发展。
1942年挺进军的番号被取消,三年多时间还是5个团。
而返回冀东的李运昌,经过不懈努力,已经把冀东根据地扩展到22个县,下辖六个主力团,以及大量的游击武装。
![]()
八路军第129师,东渡黄河时全师9100人,除了师部以外,还有386旅以及第768团。
第768团在冀南地区,扩编为5个团,后来因为晋西南兵力不足,这几个团都划拨给了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
第386旅两个团,同样也在冀南地区,扩编到9个团。但番号中只有老丁的新一团,没有云龙兄的独立团。
另外120师还下辖一个旅,原来隶属115师的第344旅,下辖4个团。后来与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3纵队(相当旅)、新编第二旅、河北抗日民军第1旅,第129师独立游击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总兵力3.1万人。
部队南下后,改称八路军第四纵队,后来改编为新四军三师和四师的主体。
1938年7月,第771团改称青年抗日游击纵队第1团,该纵队下辖三个团,后来改成新编第四旅。
1937年12月底, 第129师769团的五个连,在威县一带,快速扩充到2万多人,被统一编为8个支队和一个独立团,称之为东进纵队,后又改成新编第七旅。
由于资料太过繁琐,也很少有人能把这些看完,所以就偷工减料,直接告诉大家。 第129师一共组建了11个新编旅,其中九个在河北。还有一个警备旅,一个太岳纵队。
另外冀鲁豫根据地下辖三个军区,冀南军区、太行军区和冀鲁豫军区。
冀南军区下辖七个军分区,一分区下辖个团团,三个支队。二分区辖三个团。三分区辖一个支队和5个团。4分区辖4个团和两个支队。5分区下辖4个团。6分区下辖6个团。七分区下辖5个团和一个支队。
太行军区的第一、第五、第六军分区位于河北境内。第一军分区除了河北的7个县外,还包括山西的平定、昔阳、和顺等三县的东部山区。下辖三个团。
第五军分区10个县,除了河北的8个县,还有河南的林县和安阳,下辖5个团。
第六军分区完全在河北境内,虽然只有4个县,但由于邢台和沙河两个县面积大人口多,所以一口气新组建了8个团,还比其他军分区多了一个军区警卫团。
![]()
至于冀鲁豫军区,就是以八路军115师344旅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第二纵队的根据地。下辖三个军分区,鲁西、冀南和豫北各占一个。
第二纵队南下后,整个军区只剩下7000多兵力,最尴尬的河南水东军分区,下辖只有一个1000来人的独立团。
直到1944年,上级命令将兵力雄厚的冀南军区,并入冀鲁豫军区,才摆脱了兵力使用捉襟见肘的困境。
据不完全统计,1938年,八路军在河北扩编了187个团,到1940年,这个数字已经超过400个。占了八路军总兵力的七成以上。
也是这一年,关于八路军在河北扩充新兵,有了新的规定。河北130个县,大县走团(1500人),小县走营(600人)。
但仅过了两年,由于部队伤亡太大。这个命令也悄无声息的无人提及了。
只要条件允许的就可以参军,年龄也放宽到16岁以上。十二三岁参军的也不罕见。
很少有人注意到,日寇在河北常年驻军超过20万,比山东、河南、山西的总和还要多。
有人发现过这样一件事,日军在青岛、潍坊、威海三地的驻军,与河北的平山、灵寿、行唐三个县一样多。
在平原地区与武装到牙齿的日寇作战,牺牲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沧县是个人口大县,抗战期间有7万多人参加了八路军,最后只活下来2800多人。
任丘参军人数超过2万人,战后幸存的不到4000人。
平山县参军人数也在7万人以上,由于是山区,生存率较高,最后有1.2万多人迎来抗战胜利的喜讯。
盐山县参军人数1.4万多人,牺牲过万。
饶阳是个只有7.8万人的小县,但是参加八路军的人数超过1万人。最终幸存者不到3000人。
抗战时期,灵寿县也是总人口还不足7万人,先后有5377人参加八路军,最终幸存者不足30%,这还是占了西部都是山区的便宜。
牺牲比例最高的当属冀东22县,他们孤悬一隅,处于日军华北派遣军和关东军的夹击之下,那里的八路军战士几乎每天都在战斗。
滦南县有2.14万人参加了八路军,最后幸存的只有2400人。
![]()
并不是所有在河北组建的八路军部队牺牲都有这么大,例如1942年被调往陕甘宁的12个团,并由此组建的陕甘宁警备旅,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等等,几乎都没有太大的伤亡。
日本投降后,八路军总部统计兵力共103万人。其中超过60%都是河北级战士。
更让总部难以接受的是,河北各县呈报上来的8年间参军人数高达144万!
据统计,在抗战时期,八路军牺牲的团职以上干部3438人,其中超过半数都是河北人。这还不包括佟麟阁、范筑先、门炳岳、武士敏、安德馨等32位国军高级将领。
写到这里,心情有些沉重,耳畔似乎又响起那首抗战时期流行在河北的民歌: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寸布,拿出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部队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