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解放军进行了一次大整编,此时野战部队共有55个军(纵队)、168个师(旅),中央预估战事会越来越激烈,便规划了20个兵团、70个军、210师的建制。
20个兵团根据作战目标和自身实际情况来分配,分别是西北两个,中原四个,华东五个,东北六个,华北三个。
但三大战役后,国民党的中央军精锐主力大多被歼于长江以北,明眼人都能看出局势已定,接下来的战事不会再那么激烈,所以最终未让兵团实现规划中的满编。
此情况对四野来说比较难受,南下以后,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总兵力高达150万,但是他们只成立了四个兵团,“僧多粥少”,这就使得还有几位具备大兵团指挥能力的人为之遗憾。
当时四野能指挥兵团级别部队的将领至少有七人,分别是谁呢?
![]()
首先肯定是四位确定的兵团司令员:萧劲光、程子华、刘亚楼、邓华。
当部队番号还是东北野战军时,萧劲光和程子华就已是兵团司令员,并指挥过兵团规模的作战。
萧劲光名义上长期担任野司副司令员,但实际在前线作战更多,独立负责一方。四保临江、围困长春,他都是主要指挥员。
包围长春之际,东野以他为首组建了第1前方指挥所,麾下部队已达到十万之众,事实证明,萧劲光指挥一个兵团不在话下。
程子华基本也是长期独立发展,他解放战争初期身兼过冀察热辽中央分局书记、冀察热辽军区的司令员和政委。
带出来三个主力纵队:8纵、9纵、11纵,另还组建5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及1个炮兵旅。光是他发展出来的部队,就已经够一个兵团。打仗方面他也不含糊,死守塔山、大军入关他都完成了任务。
![]()
刘亚楼虽然最出名的是在野司协调统筹,但指挥大兵团作战也没任何问题,天津一役他就是前线总指挥,率领30余万大军迅速攻克敌重兵把守的坚城。让他带一个兵团,野司很放心。
邓华在四野成立兵团之际,的确不如上述三人出名。不过在三打四平之际,他针对实际情况的变化提出过迅速增兵建议,当时没有被采纳,但事实证明他所言正确。
四平就因缺少兵力没能迅速攻克,给了敌增援的时间,最终只能撤围。此事让野司看到了邓华的大局观。
后来的平津战役,野司本来准备先攻塘沽,命邓华率2、7、9三个纵队去负责。三个纵队差不多是一个兵团规模,能让邓华领军,说明他的能力已经得到认可。
而邓华在塘沽前线视察过后,认为此处地形复杂,很难短时间拿下,到时天津城内的敌人会生出想法,增加变数。所以力劝野司先打天津。
![]()
由于部队已经按原计划摆开,突然变动可能会影响士气,司令部迟迟没有回复。
邓华便多次谏言,希望上级派人来实地了解情况,并表示若攻打天津受挫影响到了整体,自己愿承担全部责任。因他的一再坚持,野司最终决定先打天津。
在天津战役中,邓华是东面突击集团的指挥,麾下8个师近十万人,打得也特别出彩。
两次关键谏言给邓华加了很多分,四野南下需要的就是这种多方面人才,所以他占据了四野兵团司令员的最后一个名额。
指挥一个兵团对邓华来说毫无压力,后来指挥全体志愿军上百万人他都能行!
![]()
除了上述四位以外,还有三人也是有指挥大兵团作战能力的。像李天佑,其实很早就实际指挥了一个兵团。
四平收复战中,他指挥了一纵、三纵、七纵、独二师、炮兵主力等部共十个师攻城。彼时东野的编制差不多为一个兵团三个纵队、一个纵队三个师,李天佑在尚未入关的阶段就已指挥了十个师,超过一个兵团,同时期东北没有一个纵队司令员比得上他。
而且著名的“东野五虎”,他指挥过四个(一纵、二纵、三纵、六纵),也是在纵队一级绝无仅有。本来很多人都觉得他会是四野的兵团司令员之一,可没想到,人选落定时却换成了邓华,这是为何呢?
有一个原因就是前面介绍邓华时提到的三打四平,那一仗李天佑统一指挥一纵、邓华纵队、六纵17师等部共7个师10万人攻城,本来情报显示城内守军只有1.5万到2万左右,以为信手拈来。
可打起来后才发现敌人似乎源源不断,歼灭一波又来一波,工事也非常坚固、极其难打,甚至邓华纵队的一师师长马仁兴都牺牲了。
![]()
邓华感觉奇怪,亲自审问俘虏才得知守将陈明仁临时将一切能动用的人全部编入军队,数量已达到3万多。陈明仁还为每条战线都设置督战队,并用一个老兵看住几个新兵,这样确保巷战中部队不会轻易崩溃。
邓华根据新情况,向李天佑提议申请多一个纵队加入攻势,但李天佑拒绝。争执上报到野司后,首长还是肯定了前线指挥李天佑的意见。
结果呢,兵力不够未能迅速攻克,国民党军的援兵又即将到达,最终我方伤亡万余人还无奈撤围。
经过这一战,野司首长自然会将李天佑和邓华做对比。后来四平收复战,就采取了邓华的策略,多调一个纵队进攻,顺利拿下此关键枢纽。
兵团司令员不仅仅是看能不能打,还得综合各方面考虑。如果能多一个兵团,李天佑机会还是很大的,但如果二者择一,在大军已经南下的时间节点,更全面的邓华会合适一些。
![]()
此外,黄上将其实也是有指挥大兵团能力的。
据开国中将、东野司令部作战处长苏静回忆,当年101下定决心攻锦后,让黄上将统一指挥一纵第3师、五纵、六纵(欠第17师)、南满独2师、内蒙骑1师等部,在彰武、新立屯一线负责阻击廖耀湘兵团。
虽然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廖耀湘兵团迟迟未动,锦州这边加大了攻势,黄上将没有实际指挥到那么多人。
但野司既然做了这个准备,就证明黄上将指挥一个兵团完全没问题。至于后期,在程子华离开后,黄上将也确实出任了兵团司令员。
![]()
还有就是韩先楚了。作为一个从东北打出威名的将领,韩先楚一直很得野司首长青睐,鞍海战役、新开岭战役、四保临江等等他都赢得非常漂亮。
锦州战役时,韩先楚指挥了包含2纵、3纵、6纵17师、战车团和炮纵主力在内的北突击集团,这其实也是一个兵团左右的规模。
并且韩先楚越往后越出彩,解放海南岛、抗美援朝运动战多次抵前指挥,他也完全能指挥一个兵团。
只可惜,当时四野只设立了四个兵团,综合考量后还是选取萧劲光、程子华、刘亚楼、邓华四人。其余三位,还是在后来才找到合适的位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