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作者:萌神特攻队
萌神是本号新近认识的一位女作者,专业研究国史档案的才女,尤其对国民党军史研究很深,各位看官若有对国军历史感兴趣的,可在评论区留下话题,本号将邀请萌神才女给大家多多奉上好文。
清风店战役是杨得志上将的杰作,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军的大部,实现了中央军委对晋察冀军区反复提出的歼灭敌师级单位的指标,彻底扭转了内战爆发以后晋察冀军区败多胜少的颓势。
不过,本文并不打算展开讲我军怎么打的,而是展开另一条不为人知的故事线:西北军的彻底沦丧。
清风店战役国军方面的总指挥,是时任保定绥署司令长官孙连仲。
![]()
1947年10月清风店战役国民党军惨败,引发蒋介石震怒,蒋亲自飞来北平处置华北军事,将孙连仲撤职,并将华北的保定、张垣两个绥靖公署撤销,成立华北剿匪总司令部,以绥远傅作义担任华北剿总司令官,统管华北冀、晋、绥、热、察五省军政大事。
论史者大多在此关头关注傅作义的冉冉升起,而没有意识到,孙连仲被撤职,意味着纵横中国北方十余年的冯玉祥系统西北军的彻底寂灭。
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这位民国传奇人物从微末到发迹再到兵马离散的过程。
1912年,冯玉祥在北洋军阀部队的左路备补军第二营担任营长,这个二营中有许多士兵与冯玉祥关系非常好,后来都慢慢崛起成为营长、旅长、军长,他们视二营作自己的起源之地,称之为老二营。
冯玉祥善于练兵,所部逐渐发展为16混成旅、11师,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后,所部兵马扩充为一个军,称“国民军”第一军。1925年3月冯玉祥被直奉两大军阀联手逼出北京,转任西北边防督办,冯部改称西北陆军,简称西北军,其称呼即此形成。
西北军总实力当时约15万人,实力强大,引起直鲁奉晋四派军阀恐慌,四家遂联手攻打西北军,冯部连连退却。冯玉祥紧急从苏联考察途中回来,在五原誓师,重整兵马。此后借助大革命北伐之机,击败直鲁奉等军阀,实力扩充至40万人,控制甘肃、绥远、宁夏、河南、山东六省地盘。
但在中原大战中,冯玉祥所部没有顶住蒋介石的金元加军事组合攻势,其重要将领如韩复榘、石友三、孙连仲等纷纷向蒋介石投诚。1930年10月,冯玉祥被迫通电下野,就此脱离对西北军的控制。
蒋介石逼迫冯玉祥卸甲当了寓公,对剩下的西北军各部却不敢全部编遣,对其原有编制保持承认,默许宋哲远、韩复榘等率本部人马驻守冀、鲁等省,借助抗日和“剿共”等时机慢慢消化。
令人奇怪的是,韩复榘、石友三、孙连仲等大将虽然背刺了冯玉祥,他们分处各地,却仍奉冯玉祥为精神领袖,西北军将领的色彩始终没有退去,是以形成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状态。
![]()
冯玉祥手下诸将,有新老五虎将之说。
老五虎将是11师时期的5个旅长,分别是鹿钟麟、张之江、李鸣钟、刘郁芬、宋哲元。老五虎前的前四位都是冯玉祥称霸西北时的主要辅臣,鹿张李刘四人都慢慢由军转政,慢慢淡出西北军。宋哲元仍掌握部队,后来发展成29军,在华北抗击过日军。后因抗战失利引咎归隐,1940年病逝于四川绵阳。
新五虎将是韩复榘、石友三、孙良诚、孙连仲、刘汝明,孙良诚、孙连仲、韩复榘当时分任西北军第一、第二、第三方面军总指挥,石友三是第五军军长,刘汝明略低,当过师长和副军长。另有张自忠、冯治安、高树勋、马法五、孙殿英等将领,地位不是特别高,兹不多述。
全面抗战爆发延至解放战争,西北军将领沉浮不定,冯玉祥虽成光杆司令,但因为有这些将领的存在,蒋介石仍对其略有忌惮,在党内军中承认他的一定地位和影响力。
新五虎将中,石友三反复无常被部下活埋,韩复榘因抗战不力被蒋介石处死,孙良诚、刘汝明、孙连仲都加入到国民党军中,成为随波逐流的杂牌军。
其中孙连仲的成就最高。
孙连仲所部,在中原大战失败后仍有3个师,蒋介石为了拉拢他为己效力,把孙部改为第26路军,孙连仲任总指挥兼25师师长。
孙连仲部遂被派到江西围攻中央苏区,由于接连吃败仗,孙连仲请病假离开一线,结果其参谋长赵博生(中共地下党员)和73旅旅长董振堂趁机发动宁都起义,开国上将李达就是在这次起义中弃暗投明。
孙连仲自感无颜面对蒋介石的信任,自请缩小26路军编制并请辞总指挥。蒋介石看中了孙连仲的军事才能和比较谦逊的性格,始终对其保持信任,用他的旗号笼络其他各西北军旧部。
全面抗战爆发后,孙连仲积极抗日,但因所部只有3个师,且无其他国军精锐配合,连连失利,从华北退守河南。唯一之亮点,是主动响应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之请,率己部久战疲惫之众,到台儿庄参加会战,并重创日军一部。孙连仲此举获得国民党蒋系诸多高官的敬意,时当国难,真正抗日而不惜消耗自己实力,比汤恩伯刘峙这种货色强太多了。
尤其是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对孙连仲尤其充满敬意,孙部撤至豫南后,陈诚主动向蒋介石建议把孙连仲调为他的副司令长官。蒋介石果然采纳,待陈诚回到中央任职,便直接任命孙连仲为第六战区司令长官。
1945年7月,抗战大局将定,蒋又任孙连仲为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要其指挥部队向华北进攻,光复故土后,乘势对华北八路军作战。为坚其心志,蒋又任命孙连仲为河北省主席兼国民党河北省党部主任委员,孙连仲一跃成为河北一省军政党三位一体的大员,与黄埔系将领王耀武在山东的性质差不多。
西北军将领有此待遇,殊为难得。
日军投降后,孙连仲由新乡的司令部飞往北平,在故宫太和殿接受日军华北方面军总司令根本博的投降,孙连仲的声望一时达到极点。
![]()
纵观孙连仲与冯玉祥、蒋介石的关系,孙连仲虽受冯玉祥拨擢起用之恩,但冯玉祥以大家长的模式控制孙连仲,不把他当将领而当子侄,使孙连仲等同辈将领颇为不满。
韩复榘也说过,冯先生视我为子侄,扇耳光、罚跪、动辄打骂,而蒋委员长尊我若大将,在蒋的手下更有尊严。
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颇有一些学者或与西北军有渊源的军界人士,分析过冯玉祥西北军分崩离析的原因,其中颇多可玩味者。
比如,有认为冯玉祥不善政权建设的。冯系人马虽然控制北方数省,却不善于治理地方,冯委派的各省大员旋置旋废,不能深深扎根在一地,徒以武力进行野蛮控制。再加上甘宁绥等省民力凋敝,西北军不知道怎样处理军队生存与民生的问题,为保军队稳定而过分地赋敛,引起各省民众的反感。
也有认为冯玉祥军事策略有问题的。中原大战时,西北军前线部队吃紧,冯玉祥孤注一掷,把驻守甘肃、宁夏、青海各地部队全都调上前线,而置后方于不顾。冯玉祥言道:“胜则到江南组织政府,败则同归于尽。”结果前线崩溃,诸军欲图后撤,老巢之地方势力纷纷反水。青宁二马正是趁孙连仲率军东出,而乘机崛起,酿成十余年割据之祸胎。
但这些似乎都不是根本原因。若论地方民力,阎锡山只有山西一省之地,本钱比冯玉祥小多了。桂系所据西南之地也未见多么富裕,而且历经多次失败,却也没有崩溃,一直坚持到解放战争最后一年。
真实原因,其实还要归到组织力。
若论个人魅力,冯玉祥在诸路新军阀中当属第一,冯玉祥不在时,其部将只觉六神无主、群龙无首,打仗漏洞百出。他一回来,全军上下便信心百倍,纵使基层士兵,与冯玉祥没有直接接触的,也能齐心用事,往往能反败为胜。
随着时间的推移,冯玉祥对此也形成了路径依赖,西北军军政大事、财物分配、人事任免全出于一人,而没有往政权化、组织化方面发展,使得所有希望、拥戴、矛盾、怨望集于冯玉祥一身。蒋介石嫡系人马所有的缺点,像党内有党、派内有派、各派互相掣肘的问题,西北都有。而蒋介石拥有的政府和政党系统相对完善的优点,西北军却没有,缺乏强力的组织系统打理军政复杂事务,个人化的家长式控制,终归会因为矛盾日渐积累而崩溃。
蒋介石竟能容忍宁都起义西北军的叛逃,虽说有笼络西北军的考虑,但其心胸和尊重人的态度,究竟比冯玉祥强了不少。加之孙连仲每有战功,蒋介石都显为酬报,极大满足了孙连仲这种旧军人立功立事的传统价值观,故而获得了战区司令长官这样高的待遇。更要紧的是,蒋介石及时地把个人威望笼络,与政府和党内控制结合起来,使手下将领的发展与组织系统结合起来,故而其能量远远超过了其他军阀。
十一战区后改为保定绥靖公署,孙连仲仍是华北最有实权的军政要员。但这时孙连仲已很难有所作为,他的旧部3个军,30军鲁崇义部被重创后拨归胡宗南指挥,40军马法五在邯郸战役中被刘伯承全歼,新8军高树勋部起义。此后孙连仲再无西北军旧部,保定绥署指挥的13、16、94等军都是中央军,不管各军内部的人事、经济问题,还是作战指挥,他都不能干预,孙连仲自感徬徨无计,多次通过陈诚向蒋表示不愿再当这个空头司令。
并说,华北共军就怕傅作义,请将绥远人马调来平津保,将请傅作义统一指挥华北大军,俾能克复失地。
蒋介石慰勉有加,始终不许。
直到清风店战役惨败,华北局面再不收拾,必将有更大失败,蒋介石真正下定决心撤掉孙连仲。
1947年12月,孙连仲调任南京卫戍司令官。次年6月,又转任总统府参军长,彻底告别部队。
而随着孙连仲的去职,刘汝明、孙良诚、冯治安虽仍勉强在一线担任军事长官,其影响力已不足以凝聚西北军旧部,冯玉祥系统的势力,彻底消失在历史舞台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