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是个什么将?芝麻酱。
这不是段子,是他亲儿子当着几位老元帅的面说出来的。
人家问得正经:“你爸是啥将?”小陈知非不带犹豫地来了一句:“芝麻酱。”屋里全是穿过枪林弹雨的老军人,硬是被这句话笑得前仰后合。
可谁都知道,这不是孩子胡说八道,是他爸自己教的。
但你要真信陈赓是“芝麻酱”,那你就真被他那句玩笑糊弄了。
1955年,授衔那年,陈赓排在十位大将之一。
![]()
这个军衔不是靠编故事编出来的,是从枪口下抢出来的,是从一条条命里攒出来的。
得从头说起。
他早年是黄埔出来的,第一期学生。
那时候黄埔军校刚建,蒋介石是校长,周恩来是政治部主任。
陈赓当时年轻,脑子快,手也快,是那种干事不要命的人,在军校里就出了名。
可他最早发光不是在战场上,是在地下。1927年“四一二”,国民党那边翻脸比翻书快,共产党人一个个被抓被杀。
![]()
陈赓没躲,反而往党最需要人的地方冲。
他干的是特科工作,说白了就是搞情报、搞保卫,敌人盯着他,枪口都对着他。
他不是没机会走,也不是没人劝,他自己那句“跟党走”,说出口就没回头。
说到底,这人心里有根弦,绷得紧。
那时候他成了上海地下党的骨干,但这活干得危险,也孤独。
妻子王根英,那可不是普通人,是他夜校的学生,后来成了他最亲的人。
![]()
她也没退,和他一样上了战场,只不过她的战场在后方、在群众中。
淞沪会战那会儿,她组织妇女支前、送物资,最后被敌人抓了,死在了狱中,尸骨无存。
陈赓那边在外打仗,连儿子陈知非的消息都断了。
孩子小,没人管,舅舅带着他东躲西藏,最后靠着亲戚才保住了命。
那个年代,家不是家,人不是人,孩子见不到父亲,连母亲的死讯都是别人告诉的。
一晃到了抗战快结束那几年,陈赓终于找到了儿子。
![]()
那年陈知非十几岁,已经不是个小娃了。
见到父亲那一刻,他没哭,但心里早就翻江倒海。
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没人要的孩子,结果父亲还活着,还在打仗,还在找他。
这场重逢没几个人知道,但对他们父子来说,是一场迟到太久的团聚。
后来,陈赓把儿子送去念书,学工科。
他说,“别光想着当兵,国家要建设。”他自己也没闲着,那几年他在党校进修,也在思考怎么打仗能少死人,怎么指挥能更精准。
![]()
他不是那种只知道冲锋的将军,他是动脑子的,讲策略的。
有一次,陈知非问他,“爸,你到底是啥将啊?”陈赓正吃饭,筷子一指桌上的芝麻酱,“我啊,芝麻酱。”
你说这算什么回答?可这就是陈赓。
他不拿军衔当回事,觉得打仗是职责,不是勋章。
等到授衔那年,几位元帅来家里,问小陈,“你爸是啥将?”小孩不含糊,“芝麻酱。”老帅们一听,乐了。
他们知道,这不是不尊重,这是陈赓骨子里的那种幽默和淡定。
![]()
可你要真以为他没本事,那就错了。
他打仗有一套,特别会带兵。
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他带的部队冲在前头,打得狠,也打得准。
他不乱杀人,也不乱指挥。
他懂人命值钱,懂每一场仗都不能白打。
他还救过蒋介石。
![]()
不夸张,东征那会儿,蒋介石差点被敌人包围,是陈赓救了他一命。
但后来蒋介石搞反革命,陈赓转身就跟党走,心里没一丝犹豫。
救命是一码事,信仰是一码事。
这些年,他吃了不少苦。
从上海地下到延安,从抗战到解放,每一步都不是轻松走来的。
可他说得轻巧,“打仗嘛,就得有人去。”他从来不说自己苦,也不把功劳挂嘴上。
![]()
陈知非说,他小时候不太理解父亲,总觉得父亲不喜欢他。
后来才知道,父亲不是不爱,是没时间爱。
他把所有时间都给了国家,给了战场。
陈赓去世那年,没留下什么遗产,兵也不是他的,地也不是他的。
他留下的,是一段段战斗记录,是一封封写给儿子的信,是一句“芝麻酱”,一句让人笑,却又让人心酸的话。
他这一生没怎么享过福,但活得痛快。
![]()
他不是那种会说漂亮话的人,也不会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
可真要说一句实话,他是那种你把命交给他也放心的人。
参考资料:
《陈赓传》,中央文献出版社
《共和国将帅授衔全记录》,解放军出版社
《党史资料选编》第三十辑,人民出版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