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命草评诗
![]()
原诗
文/顾城
我所渴望的美,
是永恒与生命,
谁知它们竟水火不容:
永恒的美,奇光异彩,
却无感无情;
生命的美,千变万化,
却终为灰烬。
赏析
顾城笔下的“美”是关于永恒和生命的探索,是对过程的定义,是对永恒与生命短暂的矛盾的分解。诗中说“永恒的美,奇光异彩”“生命的美,千变万化”,永恒是过程的不断延续,生命是短暂过程与终结的诠释。它们的美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过程的定义。而即使是美,也同样包含着缺憾。诗人用矛盾及辩证的方法看待永恒与生命之美,发掘它们的优缺点,这为我们看待世界提供了参考,也引导人们更理性更深入地认识世界。诗歌的主题是美的探讨,而诗歌的立意却是更为高远的。下面,做进一步解析。
此诗的结构层次是非常分明的。诗人先是定义自己认为的美,即渴望的美在于永恒和生命,这是对永恒和生命的赞美,诗人的价值维度显然突破了世俗的认知,而是着重于精神层面的追寻。这对诗人来说,就是生命的意义。
接着,诗人写“谁知它们竟水火不容”,永恒和生命是一对矛盾关系,从个体来看,生命是不可能永恒的,而从集体来看,生命又是永恒的。历来人们追求长生不老,就是对生命永恒的渴望,人们的一切行为,最终都是为了避免死亡,这是对死亡的本能恐惧。诗人说它们水火不容这是从现实来看的,这是个体生命的有限和集体生命的无限的矛盾,这一现象让生命的张力不断显现出来。
紧接着,诗人进一步诠释永恒和生命之美本身的矛盾。“永恒的美,奇光异彩,却无感无情”,奇光异彩和无感无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也许只有无情无为才能长久,如天道一样,永恒之物是没有感情色彩的,只是遵循某种特定的规律运行,这才是永恒的真面目。而奇光异彩只是诗人感情的投射。
再看“生命的美,千变万化,却终为灰烬”,生命的过程千变万化,这是过程之美,而终为灰烬这是生命的结局,生命之美在于过程,而非结局。这是从个体生命来看的,或许诗人正是因为生命之美的短暂而感到悲观和遗憾,才有消极的看法。
诗人从永恒和生命的角度观照美的体验,这是比较新颖的视角,更是对本质的一种发现和感悟。随着物质世界的丰盈,人们对精神层面的探索会更加活跃,对永恒和生命的追问会更为迫切。因此,提前做好思想准备,等到那天来临时,便不会感到空虚,手足无措。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
诗人简介
![]()
顾城(1956年9月24日—1993年10月8日),男,原籍上海,1956年生于北京一个诗人之家,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往期诗评
格命草
![]()
格命草,自称诗者,读睡诗社创办人,《读睡诗选》主编,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主编出版诗集《读睡诗选之春暖花开》《读睡诗选之草长莺飞》,目前选评经典诗歌,名人名诗600余首,《格命草诗评(一)(二)(三)(四)(五) (六)》已完成,诗评系列丛书正在持续创作中。付费评诗,付费写诗评集,付费推广诗歌,个人诗集出版,可加格命草微信:gemingcaoa详谈)。
关注格命草,一起读经典
格命草主编出版诗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