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的夏夜,总有一场猝不及防的雨。
4月3日,深夜,雨声如鼓。贵州省纪委监委大楼四楼的一扇窗仍亮着灯,光线刺破雨幕,落在楼下那辆黑色轿车上。
车后座下,静静躺着一份刚修改完毕的《贵州省纪检监察干部考核办法》。扉页那六个墨迹未干的字“忠诚、干净、担当”,被模糊的车窗折射得一片氤氲。
正是在这一天,他,张平,省纪委副书记,被通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审查调查”。
曾经高悬于无数贪腐者头顶的“执纪利剑”,最终斩向了自己。
1986年夏,贵州有机化工总厂党校教室。
二十二岁的张平站在讲台,的确良衬衫已被汗水浸透。他手中的粉笔在黑板上划过,留下一行遒劲的字“党的纪律是生命线”。粉笔灰簌簌落下,覆在他肩头,如一层薄雪。
台下是工厂的党员、干部,有人瞌睡,也有人埋头疾书。这位刚从安顺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的湖北青年,语调诚恳,目光清澈。他的笔记本扉页写着一行工整的字:“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那是理想尚且滚烫的年纪。
他住在分配的厂区单人宿舍,墙面贴着马克思与列宁的画像,桌上是《共产党宣言》和被翻旧的《纪检监察概论》。夜,常常很深了,灯还亮着。
1988年,他调入公安处刑侦科。第一次参与侦办仓库盗窃案,他连续蹲守三夜,终于在破晓时分将嫌疑人抓获。
望着对方家属哭求的模样,他在日记中写道:“执法者要有立场,同情不能越过底线。”
1992年,张平如愿调入贵阳市纪委,穿上纪检监察制服。
他参与侦办的第一起案件,是某街道办主任受贿案。整整两昼夜,他扎在银行的凭证仓库,终于翻出了关键流水。结案时,老领导拍拍他的肩:“小张,纪检干部就得像手术刀,既要精准除毒,更得自己不沾毒。”
张平郑重颔首,将这句话写在了笔记本首页。
权力的侵蚀,往往始于微不足道的缝隙。
2000年,张平升任副处级纪检监察员,首度握有“签字权”。
某县上报一桩村干部贪污扶贫款的案件,涉案人亲戚辗转找到他,带来一筐橘子和一封夹藏其中的信,内装两万元现金。
张平退回了钱,却收下了那筐橘子。
当夜,他在日记中写道:“橘子只是乡土人情,不算什么。”
橘皮的清香气中,仿佛裹着一缕危险的甜腻。
2011年,张平任贵阳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新办公室宽敞明亮,望出去可见新城建设如火如荼,塔吊在天际线林立。
第一位登门请托的,是他的湖北同乡,一位希望在拆迁项目中“行个方便”的房地产商,递来一张二十万元购物卡。
张平凝视卡上鎏金纹路,想起老领导的叮嘱,也想起自家正在装修、还差不少款项的新房。
最终,他将卡收进抽屉,嘴上笑说“老乡之间别客气”,心中却如压巨石。
那一晚,他辗转难眠。
2018年,张平升任贵州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委副主任。
烫金的门牌,堆叠的文件,愈发“客气”的访客……他逐渐习惯被簇拥的滋味,习惯宴席间的敬酒与恭维,习惯将监督权化作棋局中的筹码。
他下了三盘大棋。
第一局,是“提拔的戏法”。
2019年春,某市纪委副书记李伟(化名)携紫檀木盒登门,盒中是一块价值三十万元的劳力士手表。
几天后,该年度纪检系统业务考核中,李伟负责的扶贫监督案忽然跃升为“全省优秀”,排名魔术般地从第十蹿至第二。
张平向组织部门推荐:“李伟同志作风硬朗,实为合适人选。”
事成,五十万元“谢礼流转至张平的海外户头。
第二局,叫“案件的价码”。
2021年,某国企董事长王军(化名)因涉贪两千万被查。其妻哭求于张平办公室,递来一份房产赠与协议。某高档小区一套价值一百多万元的住宅,从此,登记在张平远房亲戚的名下。
他压下案件,暗示办案人员“证据仍需核实”。半年后,中央督查组介入,王军终被逮捕。
那套房子,张平始终未敢踏入一步。
第三局,是“项目的交易”。
2022年,省乡村振兴纪检监督信息化建设项目招标,某科技公司老板赵鹏(化名)携一箱百万元现金赴约。
张平一句“支持本地企业”,助其中标。
后果很快显现,系统频发崩溃,监督几近停摆。事后查明,该公司为牟暴利,用的是淘汰设备,财政额外付出三百余万元修复资金。
一位乡镇纪检干部愤然道:“这是啃食乡村振兴!”
2023年,张平进入退休倒计时。
他变得近乎疯狂,仿佛要在权力失效前榨尽最后一分价值:收钱承诺调动、借培训项目敛财……字画、古董堆满别墅地下室。
2024年,他预感风暴将至,急忙转移财产、编造借贷协议、与家人统一口径。
他试图用半生积累的“专业经验”,对抗自己曾经捍卫的纪律。
纪委工作人员还是推开了他的门。
那时,他正在修改那份《考核办法》,钢笔猝然落地,墨迹溅污了“忠诚”二字。
他试图辩解,甚至搬出昔日所获的荣誉。直至通话录音、转账流水、房产交易记录一一呈现,他才终于崩塌,泪流满面:“我以为我能掌控一切……”
2025年6月30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张平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
张平案如一颗砸入深潭的重石,在贵州掀起巨浪。百姓手持报纸,语气失望:“连纪委副书记都这样,还能相信谁?”
信任一旦破碎,修复何其艰难。
贵州纪委监委随之开启一场教育整顿:1200余名干部走进廉政教育基地、观看张平案警示片,37人主动交代问题。
一位五年考核优秀,却迟迟未获提拔的基层干部,终于在张平落马后获得升迁:“原来真的可以只看工作,不需要送礼。”
如今的贵州省纪委监委大楼里,多出一块警示牌“执纪者必先守纪,监督者必受监督。”这是用张平的政治生命写就的诫律。
窗外,贵阳夜雨依旧,灯火通明。
那个曾挥写“忠诚”的人,要在铁窗中,用余生悔恨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