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州日报)
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 陆晓芬
本报讯 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相当于为自然资源办理“户口本”。记者近日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老虎潭水库项目已完成确权登记,正式获得了法定“户口本”。
自2021年起,我市陆续对60处自然保护地,以及水、林、湿、矿等各类自然资源开展主体性地籍调查,推动统一确权登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介绍,老虎潭水库项目获得的是湖州第2张“户口本”,在此之前,金钉子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已获得全省首张“户口本”。接下来,我市将陆续推进其余58处重点区域的确权登记,通过摸家底、建档案,明确“谁所有”“由谁管”,实现“底数明、权属实、边界清”,激活保护与发展的双重效能。
为何要给自然资源“上户口”?近年来,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果,但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仍面临产权界定、资产配置与有偿使用等难题。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可有效解决自然资源产权纠纷,清晰掌握全市自然资源产权“家底”,建立起涵盖各类自然资源权属状况和自然状况的数据库,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处置、配置、有偿使用和收益管理等提供了权责归属依据。
另悉,我市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将着力拓展覆盖面,力争与生态文明相关改革协同推进、同向发力、形成合力,特别是推动登记成果在生态保护补偿、碳汇交易等相关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持续维护资源资产权益,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