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生态环境部: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

0
分享至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



民生周刊记者 刘烨烨

我国两个碳市场迎来快速扩围—这是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在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释放的明确信号。

我国碳市场由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碳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自愿碳市场)组成。其中,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2021年7月正式开市。今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将钢铁、水泥、铝冶炼3个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现碳市场首次扩围。

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这是我国碳市场领域的首部中央文件,对强化全国碳市场政策工具功能,提升市场活力、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等作出了部署。生态环境部正在深入贯彻落实《意见》决策部署。
“十五五”即将启幕,我国碳市场未来将怎样发展?

从“算得出”迈向“用得好”

夏应显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碳足迹的管理工作,将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作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已经印发了《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强化规则标准和因子数据的“两大基石”,重点解决产品碳足迹“怎么算”和“算得出”的问题,编绘并推动落实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任务书”和“施工图”,推动全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有了一个较好的开局。

在规则标准方面,生态环境部2024年会同相关部门印发了产品碳足迹核算国家标准,在这个基础上,发布并推动落实《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进一步组织各方开展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

在因子数据方面,考虑到因子数据是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石”,特别是电力碳足迹因子更是具有基础能源属性,所以生态环境部在这方面特别着力加强工作。今年1月和10月,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相继发布了2023年和2024年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应该说,明显小于国外相关数据库的默认数值,也填补了我国国内因子数据库的相关空白,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夏应显说。

“生态环境部将继续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既要解决产品碳足迹‘怎么算’和‘算得出’的问题,还要着力解决好‘用得上’和‘用得好’的问题。”

夏应显表示,一是继续深化电力碳足迹因子研究,持续更新发布后续年度电力碳足迹因子,完善电力碳足迹标准体系,加快制定电力产品碳足迹系列国家标准。二是推进煤油气等其他基础能源和交通领域重点产品碳足迹标准编制和因子研究工作,发布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引,加快建设国家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三是会同相关部门,持续研究碳足迹管理相关制度,拓展应用场景,加强交流和合作,多渠道推进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国际互认,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钢铁、水泥、铝冶炼3个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图为中国宝武马钢厂区。(陈亮/人民图片)

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

夏应显表示,生态环境部将深入贯彻落实《意见》部署安排,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覆盖范围,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的主要排放行业。”夏应显说。

实施配额总量控制和有偿分配。生态环境部将根据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和碳排放双控的要求,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稳妥推进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偿分配的比例。

逐步收紧配额。加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与产业政策的协同,提升配额的稀缺性,推动碳价更精准,更全面反映我国的减排成本,为重点行业结构优化、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更加明确的价格信号。

加快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建立科学完备的方法学体系,加快重点领域方法学开发,有效服务社会自主减排和“两山”理念的生态价值转换。

努力提高全国碳市场活力。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逐步丰富交易主体的类型和数量,加强市场的交易监管。

努力实现碳减排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

今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生态环境部将钢铁、水泥、铝冶炼这3个行业正式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是今年生态环境部的一项重点工作。生态环境部也按照相关工作部署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实现碳市场首次扩围。

“我们注意到,近期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价格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波动,碳价是通过交易行为由市场自发形成的,主要受供需关系、市场预期、交易行为以及市场心理等多重因素影响,短暂的波动也是正常的。”夏应显强调。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按照《意见》的相关工作部署,持续扩大行业的覆盖范围,在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推行配额有偿分配,丰富交易主体,收紧行业配额。进一步强化碳市场的定价功能,推动形成更好反映真实减排成本的碳价,努力实现碳减排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化。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3期、11月10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覆盖范围,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的主要排放行业(主题)生态环境部: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incentive-icons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人民日报社媒体融合发展的平台,账号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运营
16295文章数 2560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