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发布会现场(陈静 摄)
封面新闻记者 陈静
五年来,四川累计修复大熊猫栖息地33.14万亩,野生大熊猫年遇见数从135只上升到185只,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进入最终评估阶段。
“十四五以来,我省紧紧围绕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这一核心任务,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效。”11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发布会现场,四川省林草局二级巡视员万洪云向记者介绍了四川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效。
大熊猫国家公园:野生种群稳定恢复,年遇见数达185只
自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以来,四川严格落实总体规划,建立国家林草局与川陕甘三省联动机制,强化用途管制和分区管控。
“围绕大熊猫保护,我们累计修复栖息地33.14万亩,持续实施7条关键生态廊道的建设,清理退出矿业权200宗、小水电258座。”万洪云介绍,通过系统保护,四川片区野生大熊猫年遇见数从135只上升到2024年的185只,种群稳定恢复。
在管理体制方面,四川建立“省局—分局—管护站”三级体系,推动出台《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及三省协同保护决定。构建“天空地一体”监测体系,划定保护网格106个,设置固定样线663条,年均开展巡护8.5万人次。
若尔盖国家公园:黑颈鹤数量倍增,创建进入最终评估
自2022年若尔盖国家公园启动创建以来,四川协同甘肃基本完成8项重点任务,创建材料已通过国家林草局初审与复审。
“目前进入创建成效最终评估阶段。”万洪云表示,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取得实质性进展,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2025年完成创建区及周边湿地修复4.2万亩、沙化治理3.6万亩、草原改良30.3万亩,湿地蓄水量提升146万立方米。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监测数据显示,黑颈鹤数量从407只增至约2000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9种增加至17种,新发现彩鹮、羚牛等物种9种。”
自然保护地体系:完成165个保护地整合,资金保障有力
四川基本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现了系统性重塑与整体性提升。
管理体制机制全面理顺,“完成165个原分属不同部门的自然保护地统一划转和归口管理,有效解决机构重叠、多头管理等难题。”万洪云说。
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修订《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出台自然公园管理、建设项目负面清单等配套制度,夯实法治基础。
整合优化成效显著,编制报批《四川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有效解决空间重叠、边界不清等问题。服务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建立项目“一次审查”“多审合一”等机制,累计批复自然保护地规划70个,办理建设项目进入手续704个,推动121个国省重点项目在自然保护地内快速落地。
资金保障有力,“十四五”期间统筹中省财政资金35.39亿元支持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建设,初步形成财政投入为主、多方参与的综合保障格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