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核心要素是“笔法”,而“笔法”又以魏晋南北朝为正宗,据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蔡邕得神人传授,创立笔法,代代相传,至二王时达到成熟与高峰。很多人把“直入魏晋”作为书法的最高追求,但是绝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得法,在他们看来,只要写得妍美流畅,就算是得了晋人精髓。
事实上,“二王”笔法妍美的表象之下,还有力透纸背的笔力、提按绞转的灵活、欹侧多变的结字以及内擫外拓等细节处理。如果仅以唐代以后的摹本、拓本为师,很难学到古人正宗的书写状态。而在今年,台北故宫博物馆公开了一件书法,填补了东晋六朝无草书墨迹存世的遗憾,它就是《谢灵运草书册》。
谢灵运既是大文豪,也是大书法家,宋文帝称赞他“文书双绝,并为二宝”,同时,作为谢安的侄孙、王羲之的曾外孙,谢灵运传承了王、谢两大书法世家不外传的秘法,他将王廙、二王、谢安、谢玄等名家笔法熔冶一炉,尤以文采辅之,不论是笔法还是气韵,都做到了无可挑剔。
《谢灵运草书册》是他的自作诗文稿,总计18篇,足有1500多字,以行草写成,兼有章草、草隶遗韵,全卷纵约28厘米、横超过5米,保存完好、一字不缺,是迄今为止字数最多、篇幅最长的南朝书法真迹。
相较于陆机的《文赋》,此作草法更为精熟,更符合如今草书创作者的需求;而比之王珣《伯远帖》,这幅字书写得不过于随意,字数也更多,能满足长期临摹的需求。《谢灵运草书册》递藏有序,曾归颜延之、绍兴内府、周天球、清内府等所有,上世纪40年代末被带去台湾省。
张僧繇在跋文中盛赞此作:“谢侍中所书诗稿十八首,矞云五色,银管无双砚,月轮高笔虹气现,龙蛇吞吐不落鼓吹之痕。云霞卷舒,殊非绘画可及。繇笔随技痒,志在效颦,逐帧补图,正所谓珠玉在侧,觉我形秽者也。”
此作以中锋行笔为主,笔画凝练饱满,起笔藏锋逆入,行笔如锥画沙,中段保持均匀力度,收笔轻顿回锋,无一丝浮滑之笔。提按含蓄,节奏内敛,似平实奇,保留隶书波磔余韵,暗藏由重到轻的提按,草法虽简,却无轻率之感。
结字疏朗宽绰、欹正相生,大小错落,随势赋形。墨色清润秀雅、枯润相间,偶见枯笔增古意,节奏暗合诗意,体现“书文合一”的内涵。纵览全卷,笔画、结字、墨法、韵致,无一处不妥帖,将它临摹通透,晋人笔法也就学到了。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博物馆级的超高清1:1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