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报》邀请我以孔子、孟子、颜回、曾子、子思“五圣”及曲阜风物人情为主题创作一幅画,我深感荣幸。
我没有到过山东,对儒家思想知之不深,山水画创作多以南方的景物为主,因此要较好地完成创作任务,非得下一番功夫不可。
我供职于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受东坡文化影响较深。东坡先生倡导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我一生的追求。经过深思熟虑,我初步确立了以苏东坡画论为基础的创作主线,其中饱含鲜明的孔孟主题、雄伟的北派山水和博大的儒家思想。
苏东坡在《书朱象先画后》中曰:“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强调艺术应摆脱功利的束缚,回归创作的本真表达。确定创作主线后,我开始大量查阅资料。
孔子周游列国,观天地而思人事,其思想学说主要记载于《论语》之中,他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个人修养的重要准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使华夏文明绵延不断,堪称万世师表。孟子作为孔子思想的重要继承者,曾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寥寥数语,道出儒家思想的气象万千。孔子登上泰山,圣人与圣山交相辉映,在中国文化史上树立了一座难以超越的精神丰碑。我从中找到了这次创作的初心本源,毫不犹豫地确定了山水画创作的题目——“登泰山而小天下”。
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中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强调艺术创作要在传统技法框架内实现创意突破,通过自由洒脱的表现形式传递深刻的思想意蕴。我对北方山水画的临摹和写生不多,完成创作需要深度解读孔子与泰山,需要深刻体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之句。
泰山的植被以油松与华山松为主,树干扭曲如龙,针叶青翠欲滴,一株株倔强地扎根于岩缝之中,一副与天地较劲的模样。泰山主要建筑之一的南天门是登山盘道的终点,承载着人们对仙境和神灵的向往与敬畏,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陈沂的“望入天门十二重,夐然飞舞半虚空”,为南天门增添了神韵。泰山岩石地质坚硬,并以美丽多变的纹理和古朴苍劲的格调而名扬四海,《诗经》云:“泰山岩岩,鲁邦所詹。”泰山的日出,云海与光影交融;泰山的晚霞,宁静与壮美并存,东坡有诗赞之云:“天门夜上宾出日,万里红波半天赤。”《丘陵歌》云:“登彼丘陵,峛崺其阪。仁道在迩,求之若远。遂迷不复,自婴屯蹇。喟然回虑,题彼泰山。郁确其高,梁甫回连。枳棘充路,陟之无缘。将伐无柯,患兹蔓延。惟以永叹,涕霣潺湲。”我从容落笔,尝试“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我以浓墨勾勒泰山之松,以透视规律刻画十八盘的陡峭凌厉,以传统皴法表现周边山石的坚韧凝重,以淡墨晕染缭绕的云雾,让山体在虚实之间更显高峻。之后,我以翠绿点染松针,以大红赭石勾染南天门与山石,让暮色中的泰山更显苍茫雄浑,夕阳仿佛为南天门镀上金边,整座山都沉浸在琥珀色的光晕里,使伟岸的泰山和儒家的精神融为一体。
![]()
熊小添《登泰山而小天下》
苏东坡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曰:“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虽论书法,但同样适用于绘画,强调画作应具有“象外之象”,即画面之外的深远意境。泰山在先秦文化中是“通天神山”,孔子登泰山象征对至高真理的追求,不仅是地理高度的体验,更是精神境界的隐喻,体现了圣人追求普世价值的理想。秦始皇首开帝王封禅之先河,汉武帝数次登泰山举办封禅仪式,康熙、乾隆亦多次登泰山祭祀。这幅《登泰山而小天下》,于我而言既是一次对儒家文化的深度叩问,也是一次借笔墨与先贤对话的心灵之旅,更是一次使家国情怀和个人理想相结合的哲学思考。
创作之余,我反复诵读“登泰山而小天下”,深刻体会到这短短七字中蕴含的哲思:这种“小天下”是在洞悉规律后的从容与澄明,恰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相呼应,也暗合了“五圣”思想中对“格物致知”“止于至善”的追求。
我虽未能亲至泰山,用脚步丈量那片浸润着千年文脉的土地,但典籍中的文字如灯,照亮了想象的疆域。
我仿佛能透过孟子的记叙,感受到孔子登高望远时那份胸怀天下的壮阔与通透。
编辑:于永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