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正值抗战的紧张时刻,杭州艺专在烽火中与北平艺专合并,成立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学校初在湘西沅陵觅得一处良好的教学环境,但随着战争形势的恶化,师生们不得不再度往西南迁徙。目的地定在了云南昆明。
当时,有几名毕业班学生觉得,这是一个用腿脚丈量祖国河山的大好机会,于是组成了一支步行团,由湘入黔,沿着云贵大道去往昆明。这支步行团一共七人,领头的人就是我们后来知道的著名美术史家、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李霖灿。
1938年,李霖灿(左一)
与林风眠老师及同学奔赴昆明途中留影
当时,沈从文在西南联大任教,听闻杭州艺专有七名“步行壮士”徒步从湘西来到昆明,便提出要招待他们。李霖灿就是在这个场合第一次见到了沈从文。谈话间隙,沈从文递给他一本关于滇云高原的洋装书(指西式装帧的书,与线装书相对应),书页间印有一些奇特的图画文字,形似鸟兽虫鱼,亦有不少玉龙雪山的风景图片。年纪尚轻、意气风发的李霖灿当即就萌生了一个想法——他后来称其为“痴心妄想”——并将这个大胆的想法说与沈从文听:何不由昆明入大理,探点苍,登玉龙,为中国山水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谓之“雪山宗派”?
李霖灿笔下的玉龙雪山
沈从文对此给予了鼓励。同时,书中那惊鸿一瞥的图画文字也萦绕在李霖灿的心头。刚到昆明不久,他就拜访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甲骨学家董作宾先生。董先生告诉他,在玉龙雪山脚下,有纳西族(亦称“么些族”)的象形文字值得研究,或许能为解密甲骨文的孕育过程提供线索。
董老还向李霖灿分享了自己当时正在做的一项工作:在安阳殷墟发掘出来的几万片甲骨中,找出记载有日食发生的具体天干纪时,与天文的科学年月日相比对,结果若密合无间,就能为中国在年代学上增加几百年的信史。董老眉飞色舞的讲述打动了当时的李霖灿。他领会到这项看似枯燥的工作背后的趣味及意义,也开始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不久,一份“玉龙雪山下的么些族的艺术调查计划”便诞生了。
李霖灿研究东巴文化的代表作石印版扉页
(1944年四川省南溪县李庄镇出版)
就这样,李霖灿孤身一人深入玉龙雪山,一待便是四年。他亲眼目睹了太古绿雪,同时潜心研究纳西族的东巴文。几年后,他编著的《么些象形文字字典》作为中央博物院的专刊于李庄镇石印出版。这部著作以严谨缜密的结构和丰富宏大的内容,成为中国学者研究纳西东巴文字的奠基之作。这段经历也为他叩开了“中央博物院”的大门,他开始中国美术史的研究生涯,最终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品诗、读画,度过了极为顺遂的一生。
晚年,李霖灿写了一本“师友回忆录”,在其中怀念并感谢那些曾经扶持过他的老师与朋友,赠予他这奇迹般的人生经历。
世人或许会羡慕他的命运独特且有幸,在大师的指点下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然而,这种“领受”的能力,于常人实为一种罕有的天分,且需脚踏实地的行动力加持,方能在人生中发挥作用。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张新颖教授在《九个人》中这样写李霖灿:
与非常之人有过交往的人也可以说很多,能从中“深深地领受”“奇迹”的,才称得上“有福”;而“有福”的极少数人,他自身的生命状态得长期“准备着”,敞开着,那福分和“奇迹”才有可能进入他的生命中。
李霖灿正是如此。无论是对生命中的非凡之人,还是对中国历代传承的艺术宝藏,他一概以谦敬之心领受,化其为自身生命的养分。
北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份“准备”与“敞开”,亦成就了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台北故宫所藏国宝级山水巨轴《溪山行旅图》,传为范宽所作,却苦无确证。正是李霖灿,在故宫读画时,用了一种常人或不屑采纳的“笨”办法——在画上画纵横方格,依序一小格一小格地检视——最终,在树荫深处,觅得了隐秘的“范宽”名款。此举解答了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一大疑惑。
《中国艺术沉思录》
李霖灿 著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5-8
这本《中国艺术沉思录》,正是李霖灿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观画数十载“沉思”所得。它集结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为《雄狮美术》写的22篇专栏文章,书中不仅谈论艺术欣赏之道,亦处处透露其生活和处世的态度。
明 周臣《闲看儿童捉柳花》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譬如,由一幅《闲看儿童捉柳花》,他感受到古人闲散的生活状态、云淡风轻的心理气象,以及“万物静观皆自得”的“乐”的境界!反观当下,我们手持咖啡,步履匆匆,可还有闲心驻足看孩童嬉戏?或只嫌其喧闹。更何况今日这般童趣场景亦日渐稀少,孩子们或伏案作业,或沉浸于屏幕光影……再看《鱼藻图卷》中鲦鱼怡然自得之态,与今人忙碌之状对照,让人不得不感慨“何以人不如鱼乎”?
南宋 范安仁《鱼藻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尼采说“闲散是一切心理学的开端。”李霖灿则认为,闲散亦是一切艺术欣赏的开端。四时运转,秋收冬藏,好景岂独在橙黄橘绿时?无门禅师有名偈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顾恺之有《四时》诗云: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卸下心头的忙迫、急躁、不安与焦虑,允许自己慢一点,缓一些,或许我们也能体会到“日日都是好时节”的自在心境。
北宋 赵令穰《橙黄橘绿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22篇文章的源头,是李霖灿在台湾大学开授的“中国美术史”课程——据说这门课是台大当时唯一的通识艺术课,十分热门,教室边上都站满了旁听的同学。李霖灿教授这门课长达二十年,其中精髓与灵感皆注入此书。他的文笔清新流畅,不作艰深的学术论辩,是一本读来非常轻松的艺术鉴赏入门书。不同于常见的断代读物,他择取古画、书法、陶瓷、墨韵、线条、顽石、林木、骏马等22个有趣的主题,引领读者多方位领略中国艺术之美,即便是零基础,也能窥见艺术作品的幽微之处。
这本豆瓣8.6分的中国艺术通识经典读物此次再版,不仅修订了前几版的讹误之处,还对装帧进行了全面升级,十六开大开本,裸脊锁线,内文使用纯质纸高质量全彩印刷,增补替换了百余幅高清彩图,弥补了先前读者们在插图与印刷上的遗憾。设计上也别具匠心,外封与书名呼应,选用明代画家陈洪绶以变形夸张的手法描绘的一位相貌古拙奇崛、拄杖沉思的老者形象,内封为中式传统鸢色,古典雅致,异形腰封背面印有明代画家仇英的《上林图卷》,趣味十足,值得收藏。
八月,恰是“夏云多奇峰”的时节,让我们从抬头看云开始,观万物生息,于日常烟火中发现那份被忽略的艺术之美吧。
【新书推荐】
《中国艺术沉思录》
李霖灿 著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5-8
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欣赏艺术,得到美的享受?
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著名美术史家李霖灿先生写给大众的美学启蒙书,以诗意灵动的笔触、生动的故事见闻、专业的学术功底,拉近普通读者与静态、遥远、陌生的艺术作品的距离。作者选取了古画、书法、陶瓷、石头、线条、墨韵等22个有趣的主题,涉及作品门类、技法表现、人物、意境等多个欣赏维度,串联起300多件珍贵文物,抽丝剥茧,循循善诱,细致分析艺术作品美在何处以及如何体会与欣赏这些美感。
在作者看来,人间万事万物,无不是画,皆可用欣赏艺术的眼光去感受。通过欣赏艺术,可以看见历史,深入中华文化的根源,亦可以领悟人生,发现平凡日子中的无限乐趣。
-End-
编辑:谢霓&狐狸
了解更多请关注
新浪微博:浦睿文化
微信公众号:浦睿文化
豆瓣:浦睿文化
小红书:浦睿文化
加入「浦睿生活馆」
获取更多新书资讯
参与浦睿福利活动
添加浦睿君个人微信(prwh201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