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我国的传统文化,无人不赞叹其文化瑰宝之丰富,历史之悠久。
但你是否曾想象过,要将这份深邃而细腻的古典文学之美,跨越语言的鸿沟,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远隔重洋的外国朋友,难度有多大呢?
然而,就有这样一位翻译界的巨擘,他如同一位巧手的织梦者,以文字为线,以才情为梭,将《红楼梦》的悲欢离合、《儒林外史》的嬉笑怒骂,《诗经》《楚辞》的典雅灵动,一针一线地编织成英文的华章,让海外读者也能领略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
他,便是杨宪益先生,一位用文字搭建桥梁,让东西方文化在相互理解中绽放异彩的非凡人物。
在那个信息远不如今日流通无阻的年代,杨宪益先生以非凡的才情与不懈的努力,将中国的唐宋诗词、元曲、明清话本,以及现当代大家鲁迅、沈从文等人的作品,累计上百部,一千多万字,细腻而忠实地转化为英文,让西方世界得以一窥东方文明的深邃与绚烂。
杨宪益不愧是那个被人誉为“翻译了整个中国”,获得“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翻译大家。
可他自己却虚怀若谷地说:
“我不是翻译家,只是翻译匠。”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位翻译泰斗的人生故事。
![]()
出身富贵天资不凡
杨宪益的母亲在刚怀孕的时候,曾做过一个奇特的梦,她梦见一只白虎,猛然跃入自己怀中。
当时的算命先生解梦说,这个梦有凶有吉,它预示着这个即将出生的孩子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日后会克父伤子,但此子在历尽磨难之后,也会成就非凡,光耀门楣。
历经十月怀胎,杨宪益出生了。
而这可把他的父亲、同时也是天津中国银行第一任行长杨毓璋高兴坏了。
因为杨毓璋这个人,从年少轻狂,到浪子回头,再到留学回来叱咤风云,当上位高权重的银行行长,他命里该经历的都经历了,却唯独到了而立之年,膝下无子。
这不,想什么来什么,这天,杨毓璋刚进家门,就听到一个婴儿嘹亮的啼哭声响起,接着有人来报:
“少爷出生了!”
这天正是1915年1月12日,43岁的杨毓璋,在这一天有了人生第一个孩子。
他为这个孩子取名杨宪益。
这个杨家长房长子的唯一继承人,诞生在中国天津日租界花园街的一所大宅院里。
自打他会走路起,就穿上了袁世凯赠送的清廷黄马褂,在大公馆里过上了富家少爷的生活。
全家都对这个长房长孙疼爱有加,就连杨宪益的妹妹杨敏如都说:哥哥的玩具八音盒可贵了,可对他来说,就是他的一个玩具而已。
他出去永远有包车,并专有一个小仆人伺候他,其他人就没有这个待遇。
然而,在杨宪益五岁时,父亲杨毓璋突发恶疾不幸去世,杨宪益无忧无虑的童年戛然而止。
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嫡母的主持下,杨宪益还是没有为吃喝发愁,依然有资源接受良好的教育。
杨家请来了一位有名的私塾先生,这个魏先生对调皮的杨宪益很有一套,他既不打也不骂,而是天天夸。
不过先生并不是无脑夸学生,而因为这个学生真的是天资过人,读书过目不忘。
《千家诗》《楚辞》,四本线装的《唐诗三百首》对他来说都只是入门读物,他熟读到既能从头背到尾又能从尾背到头。
《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古文释义》也不在话下。
之后难一些的四书五经也基本读完,《十三经》的一部分也学得像模像样。
有一次让魏先生吃惊不已的是,杨宪益居然把一整部《左传》都背了下来。
十二三岁时,杨宪益离开了私塾,进入法租界英国教会学校。
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平均一天读完一部西方文学。
十六岁那年,日本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听到消息的杨宪益怒不可遏,如此热爱读书的他,却甘愿放下手中书本,弃笔从戎——他出资组建了一支学生队伍,每日在学校操练起来。
书生热血,一心报国,杨宪益就这样度过了少年时代。
![]()
![]()
牛津求学邂逅知音
1934 年,一贯有着留学传统的杨家,想把19岁的杨宪益送到英国求学。
在征求杨宪益意见时,他选择了更难进的牛津大学。
在当时,像他这样的富家公子自费留学的并不稀罕,可像他那样有才华的,却是凤毛麟角。
为什么这么说呢?
就在5个多月后的入学考试,杨宪益毫不费力地通过了希腊文、拉丁文的笔试。
在面试时,学院的主考官问他:
“你学习希腊文拉丁文多久?”
他说:
“5个多月,是在伦敦请了老师学的。”
主考官无比震惊,要知道一般学生要花费七、八年来学这两门语言。
而杨宪益的轻而易举仿佛对主考方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嘲讽,于是他们以每年只收一个亚洲学生为由,建议杨宪益推迟一年入学。
1935年,20岁的杨宪益顺利入学,前两年潜心攻读希腊文和拉丁文。
同时,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抗日事业。
为了方便大力宣传中国的抗日精神,才华横溢的杨宪益当选了中国学会主席,风风火火地组织活动,特别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他们的抗日活动也愈加热烈起来。
他们的对手是日本的学会主席,这个日本学生的父亲,正是“九·一八”事变的策划参与者。
热血难凉的杨宪益,面对敌人的后代,他毫不畏惧,反而四处演讲,让更多人认清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也将中国学会从100来人的组织,发展到上千人。
甚至当时在牛津读书的著名学者钱钟书、杨绛夫妇也参与了进来。
杨宪益为中国积极奔走时,也不忘精进学业,为了向英国老师展示一下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他把《离骚》翻译成英文。
这个举动,深深吸引了学校里一个英国贵族少女的目光,两人一见钟情,杨宪益为她取了一个富有中国韵味的名字——戴乃迭。
戴乃迭被中国文化深深折服,她对一众英国贵族公子的爱慕视而不见,坚定地选择了杨宪益,也坚定地把自己的专业换成中国文学。
毕业时,戴乃迭成为牛津大学第一位获得中国文学学位的毕业生。
1940年,两人顺利毕业,爱情也即将圆满。戴乃迭要跟随杨宪益回国,她的母亲却极力反对,甚至预言说他们的婚姻不会长久。
但即便如此也没能改变戴乃迭的心意。
![]()
![]()
珠联璧合成就事业
其实,杨宪益在毕业时,哈佛大学已经向他抛去了橄榄枝,但他毅然回国。
回到了重庆之后,他和戴乃迭举行了婚礼,度过了一段少有的甜蜜时光。
这个时期,他们的长子杨烨出生,两人珠联璧合的翻译工作也风生水起、
他们接手了大量中国文学作品,从《儒林外史》《白毛女》到《鲁迅全集》,一举惊艳了西方,甚至有的作品被国外高校当作教学研究的蓝本。
由于声名卓著,外文出版社把翻译全本《红楼梦》的任务交到了二人手里,两人果然不负众望,完成了这项意义非同一般的工作。
最终,杨宪益、戴乃迭版《红楼梦》是西方最认可的英译本。
在之后风云突变的年代,两人像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一样,难逃劳改,蹲监狱的厄运,三个孩子也下落不明,而在他们出狱之后,长子杨烨却因病自杀了。
面对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两人唯有用工作来拯救心灵。
他们的翻译事业再次起步,从古代的《诗经》《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到现代的巴金、沈从文、孙犁等作家作品,甚至还有当代作家的《芙蓉镇》。
1999年11月,戴乃迭与世长辞,失去爱妻的杨宪益也年事已高,他不再从事翻译工作。在度过了孤独的10年之后,杨宪益辞世。
回首杨宪益夫妇近百年的人生,他们一共翻译了200多部中国文学作品,累计高达1000多万字,还获得了中国翻译界最高荣誉奖项——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这是他们独有的浪漫,也是他们极致的传奇。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了文化的天空。
杨宪益,便是这样一位在翻译领域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人物。
他既有着文人的儒雅与风度,又具备着翻译家的敏锐与严谨。
他用自己的才情与努力,搭建起了一座座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
而他的名字,也将因此永远镌刻在中国乃至世界翻译史的光辉篇章之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