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的上海,艺术热潮席卷全城,不仅两大艺术博览会吸引全球目光,各大文博场馆的新展亦持续为城市艺术氛围赋能。其中,龙美术馆(西岸馆)同期推出的“10——60”与“杨伯都:黑鹰,白鹰”两大展览,分别以跨时代的艺术梳理与沉浸式的空间创作,为观众呈现多元艺术魅力。
“10——60”作为一场跨越国籍与时代的大型艺术展,精选刘益谦、王薇夫妇收藏中,出生于20世纪10年代至60年代近500位艺术家的代表作,以“一人一作”形式编纂成同名画册同步出版。展厅内,近200件佳作构成核心展示内容,清晰勾勒出横跨半个多世纪的全球艺术发展脉络。
![]()
“10——60”展览海报
展览以“抽象之思”与“具象之途”两大板块构建叙事框架:前者聚焦以色彩、线条及物质本体为创作核心的抽象作品,后者则集中呈现描绘人物、风景与日常场景的具象创作。通过两条并行的艺术路径,展览引导观众审视20世纪上半叶后期尤其是中叶以来,社会巨变背景下艺术家作为个体对时代的回应方式。在这个多元活跃的艺术现场,抽象与具象不仅是风格的划分,更代表两种观察世界、表达存在的哲学视角——既展现了抽象艺术语言的持续演进,也呈现了写实主义的自我革新历程,最终指向对“以过往认知解读当下”的深层思考。
![]()
布里奇特·赖利(英国,1931年出生),《间隔14》,2020年,亚麻布面油彩
![]()
李禹焕(韩国,1936年出生),《从线》,1977年,布面矿物颜料 胶水
![]()
周春芽(中国,1955年出生),《黑色的线条,红色的人体》,1992年,布面油彩
同期在阶梯展厅呈现的“杨伯都:黑鹰,白鹰”,以独特的空间叙事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展览汇集艺术家“在美术馆”“丛林”“潭”“石窟”等系列作品,其中量身打造的“洞穴水潭”概念成为最大亮点,门洞、光线、植物与水波交织,让观众游走其间宛如置身自然丛林,沉浸式感受艺术与空间的融合魅力。
![]()
“杨伯都:黑鹰,白鹰”展览海报
出生于1986年的艺术家杨伯都,拥有天津美术学院学士学位与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硕士学位,其创作始终围绕精神层面的艺术景观展开。以绘画为核心实践的她,擅长将博物馆、美术馆等人造建筑空间,与石窟、洞穴、丛林等自然意象相融,构建出抽象空旷且富有理想化色彩的空间叙事。近年来,她进一步探索真实绘画场景的营造,捕捉光影与结构交织的“建筑瞬间”,作品游走于私人感受与公共场域、创作与凝视、观看与被观看的多重边界。
![]()
杨伯都,《黑鹰,白鹰》,260×188cm,布面油彩,2025
![]()
杨伯都,《在美术馆10:19》,650×490cm,布面油彩,2025
此次展览以一道窄门开启叙事,这一意象如同黑鹰与白鹰,在不同展厅中闪现盘旋,画作里的窄门或为细长亮光,或为宽大门廊,或隐匿于盒中静待窥视。展览结尾的袖珍木盒与开篇窄门形成呼应,盒内分层暗格镶嵌着与展厅画作相似却比例缩小的风景,宛如可随身携带的微缩展览,更似艺术家独有的精神秘境。
两大展览一者梳理跨世纪艺术脉络,一者探索沉浸式空间创作,从不同维度丰富着上海初冬的艺术生态,为观众带来兼具思想深度与感官体验的艺术盛宴。
记者:曹香玉、陆海捷
编辑:陈海笑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