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两道高考题看“上砂下黏”土壤构型的教学启示
摘要: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中,对同一地理要素的考查角度日趋多元与深化。2023年山东卷与2025年重庆卷均涉及“上砂下黏”的土壤剖面构型,但前者强调其作为“低产土壤”的不利影响,后者则推崇其为“蒙金土”的优越性。这种表面上的“冲突”实则提供了绝佳的教学契机。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两道试题,深入剖析“上砂下黏”土壤构型利弊的辩证关系,并探讨其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素养方面的教学价值。
![]()
关键词:上砂下黏;土壤构型;高考地理;综合思维;辩证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高考真题中的“矛盾”表述
在高三地理的复习备考中,精研高考真题是把握命题趋势、提升解题能力的关键环节。2023年山东卷和2025年重庆卷的两道试题,为师生呈现了一个值得深究的“矛盾点”。
(2023·山东) 分析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构型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参考答案指向:雨季易上层滞水产生涝渍,旱季因下层黏土阻隔,毛细水补给困难,导致旱灾。)
(2025·重庆) “蒙金土”的质地为(参考答案:A. 上砂下黏),因其“保水保肥,通气性好”而被视为优良土壤。
面对同一土壤构型,一道题视其为“低产”之源,另一道题则誉其为“蒙金”之土。这不禁让学生困惑:究竟孰是孰非?这种“冲突”并非命题失误,而是深刻地反映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与地理思维的辩证性。引导学生厘清这一表象冲突背后的科学逻辑,正是提升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宝贵切入点。
二、 “上砂下黏”土壤构型的利弊辩证分析
“上砂下黏”的土壤构型,其本质是表层为砂土、下层为黏土的垂直分层结构。其利弊并非绝对,而是随着气候条件、耕作管理和作物生长阶段等因素动态转化的。
1. “利”之所在——“蒙金土”的优越性体现
“蒙金土”的美誉,精准概括了该构型在农业生产中的核心优势:
通气透水,利于发芽与耕作:疏松的砂质表层确保了土壤通气性良好,春季地温回升快,利于种子发芽和幼苗根系下扎。同时,砂土耕作阻力小,适耕期长,雨后不易板结泥泞,便于田间管理。
托水托肥,保障中后期生长:下层的黏土层如同一个天然的“地下水库”和“养分储存库”,能有效托住下渗的水分和养分,防止其过快淋失。在作物生长中后期,根系深扎后,能持续稳定地获取下层的水肥供应,实现“不脱肥、不早衰”,这是其高产稳产的根本。
因此,在年降水量适中、且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区,“上砂下黏”构型能将砂土的“爽水”特性与黏土的“保蓄”特性完美结合,扬长避短,成为理想的耕作土壤。
2. “弊”之显现——白浆化棕壤的低产成因
山东卷所描述的“低产”情景,是在特定自然与人文背景下,该构型不利一面的集中爆发:
雨季易涝:在降水集中(如山东的年降水量800-950mm且集中于6-9月)且强度大的情况下,水分迅速通过砂层下渗,但在砂-黏交界处因下渗速率急剧减慢而被阻滞,形成临时性的上层滞水层(白浆层)。这会导致作物根系区域缺氧,引发渍害甚至烂根。
旱季易旱:在持续无雨的天气下,表层砂土水分蒸发极快。若作物根系尚浅,未能触及下层黏土所保蓄的水分,幼苗极易受旱。同时,黏土层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下水通过毛细作用向上补给,加剧了表层的旱情。

因此,在降水变率大、且缺乏有效人工调控(如排水与灌溉设施) 的情况下,“上砂下黏”构型的缺点被放大,水分在时空上的分配不均导致了其低产特性。
三、 教学启示:从“知识记忆”走向“思维建构”
两道高考题的对比,超越了对土壤构型本身的考查,指向了更深层的地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实现以下三个层面的提升:
1. 培养综合思维,摒弃二元对立
地理事象的评价往往是多维度、有条件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建立“条件-特征-影响”的思维链条。对于“上砂下黏”构型,要综合分析其与气候(降水的季节分配)、地形(排水条件)、水文(地下水位)、人类活动(耕作制度、水利设施) 等要素的相互关系。利与弊的转化,关键在于水分的调控能力。
2. 深化区域认知,理解因地制宜
“蒙金土”与“白浆化棕壤”的差异,本质上是区域差异的体现。河北平原与山东半岛的气候、地貌、成土母质(如重庆卷考查的河流泛滥母质)不同,导致了土壤发育和利用方式的差异。教学应强调“因地制宜”的思想,任何脱离具体区域环境对地理要素进行优劣评判的行为都是片面的。
3. 链接生产实践,学以致用
在厘清原理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趋利避害”。对于“上砂下黏”土壤,可以讨论以下管理措施:
兴修水利:开挖排水沟渠,预防内涝;建设灌溉系统,应对干旱。
改进农艺:采用少量多次的灌溉方式;适时适度深耕,打破坚硬的犁底层,促进两层土壤适度混合,改善水分连通性,引导根系深扎。
选择作物:选择耐旱耐涝的作物品种,如花生、地瓜等。
2023年山东卷与2025年重庆卷关于“上砂下黏”土壤构型的“冲突”,是一次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它告诉我们,地理学中没有孤立的“真理”,任何结论都存在于特定的时空尺度与系统关联之中。作为教师,我们应善于捕捉和利用高考真题中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冲突”中探究,在比较中辨析,从而真正培养起面对复杂真实世界时所必需的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能力,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跨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