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观何家英先生所绘《梁斌像》(见附图),我深感此作乃艺术与精神交融之佳构,尤以人物精气神之刻画最为动人,堪称灵魂之窗。
![]()
画家深得蒋兆和笔法之精髓,灵活运用其对人体结构的精准把握与情感表达的细腻拿捏,塑造出梁斌饱满立体的形象。画中梁公,贝雷帽压着眉宇,帽檐下两道深邃的目光宛如冬日初霁时的寒潭,静水深流中隐含着波澜壮阔。画家以简练的线条勾勒出的轮廓仿若一件未完成的篆刻作品,每一笔都流淌着北国风霜与文人风骨的双重质感。毛领大衣的厚重褶皱里藏着燕赵大地的苍茫记忆,画家刻意将颈间围巾留白,依稀可见绒线纹理,那微微泛起的褶皱宛如被岁月之手轻轻摩挲过的老书页。内里露出的毛衣领口,软糯的绒毛在墨色晕染中若隐若现,恰似梁公笔下温润质朴的人物的内心。最动人的当数那枚斜扣的纽扣,画家用极细的笔触描出光影变化,观者仿佛能听见寒风穿堂而过时发出的铜质叩响。这种微妙的细节处理,让整幅肖像在沉稳的黑白基调中陡然生出某种穿越时空的温度——那是《红旗谱》里滹沱河畔的朔风,也是古莲池畔的月光,更是作家用文字为那个动荡年代筑起的精神庇护所。
梁公之精气神,堪称此画的灵魂所在。画家巧妙运用蒋兆和技法中的光影对比与线条韵律,使梁公形象呼之欲出。其目光炯炯有神,如穿透时空的炬火,折射出革命文艺战士于艰难困苦中坚守的信念。那坚定的眼神,似在向观者诉说着他对文学救国、以笔为刃的执着追求,即便身处动荡年代,亦毫不动摇。面相棱角分明,眉宇间透着不屈不挠的意志,仿若经历风霜却愈发坚挺的苍松,于岁月磨砺中更显挺拔。挺直的脊梁、微抿的嘴唇,无一不彰显着一位文艺战士在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担当。
画家对梁公精气神的刻画,绝非仅停留于表面,而是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精神实质。梁公身处风云变幻的年代,作为革命文艺战士,他以笔为武器,在文学的战场上奋勇冲锋。画家通过梁公的眼睛,将那种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对文艺事业的热忱追求以及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那目光中透露出的坚毅与果敢,仿佛在向世人宣告,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他都将坚守自己的文艺阵地,用文字去唤醒民众、激励斗志、传递希望。
当视线掠过画中的褶皱与阴影,能依稀辨出画家刻意保留的纸张肌理。那些粗粝的纤维,恰似梁公笔下那片广袤大地的年轮,诉说着冀中平原上那些关于信仰、抗争与新生的故事。墨色深浅之间,何家英不仅复刻了外在形象,更以丹青笔意为一个时代的文学脊梁塑了魂。
编辑:于永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