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短视频,看到不少人吐槽:国家刚刚发布消息,3岁以下婴幼儿可以领取补贴,然后,奶粉、纸尿裤就开始集体涨价。
看着那些"补贴还没到账,物价先到账" 的吐槽,我突然想起几个月前自己买电动车的经历,那波操作,至今想起来都觉得无奈。
![]()
事情得从2025年5月份的“国补政策”说起。当时政策刚出来,朋友圈都在传“买电器、买手机、买电动自行车能领补贴”,我妈琢磨着家里那辆电动车不够用,俩人出门总得分开走,就念叨着再添一辆。
“妈你放心,现在有补贴,肯定便宜。” 我拍着胸脯打包票,“我两年前买的台铃牌,1400元,5块电池能跑 70 公里。现在有国家补贴,1000元出头绝对拿下!"
我这话不是瞎吹。记得同事2024年买的绿源牌的电动车自行车,没有补贴才花了1200元,比我2023年还便宜200元。
当时我还跟他开玩笑,说自己早买半年多花了200元 “智商税”,想着这次有补贴,总该轮到我占回便宜了。
可现实很快给了我一巴掌。
我妈先去家附近的店问了圈,回来一脸懵:“最便宜的都要1800元,说是领完补贴的价。”
“不可能吧?是不是被销售忽悠了?” 我不相信,下班后赶紧拉着我妈去实体店核实。
第一站就去了我当年买电动车的台铃店。进门我就问:“有没有最便宜的款?能跑70 公里那种。”
销售指了指角落的车:“现在最便宜的1800元,只能跑50 公里。”
“领完补贴呢?” 我追问。
销售员话锋一转:“得先在我们这儿买个旧电动车,400元,再用旧车申请补贴600元。这么一算,你能便宜200元,你实际花费1600元。”
我当场愣住了:“两年前我没领补贴,1400元买的70公里款;现在领补贴,花1600元只能买50公里的?这补贴是越补越贵?”
销售很无奈地说“现在就这价”。
不死心的我,又拉着妈妈跑了爱玛、绿源、雅迪,一圈转下来心越来越凉。各家标价不是1899元就是1999元,有的甚至2199元,算上各种补贴套路,最终到手价都比我两年前的1400元贵出一大截。
我突然想起同事去年买绿源的店,赶紧要了地址,想着偏远点的店或许便宜。结果到了地方,销售给出的答案一模一样:“最便宜的1800元,领完补贴就这个价,没领补贴就1999元。”
“去年不是1200 就能买吗?”我忍不住问。
销售含糊了半天,才说:“我们进货价涨了啊,厂家给的货贵,我们卖得就贵。”
最后没办法,只能咬咬牙买了那辆1800元的车。填表、下软件、走流程领补贴,折腾半天,钱一分没少花。
回家路上我越想越不对劲,把新车和两年前的旧车摆在一起对比。电池看着没区别,都能跑70 公里;车架、零件摸了又摸,甚至连组装时的焊点都没差异。
说白了,就是车没变,价涨了。而且不是某家店涨价,是所有品牌、所有门店都在涨。显然不是门店联合抬价,源头只能是厂家。
两年前1400元,现在补贴后1800元,足足涨了28%;同事去年1200元能买的车,今年领了补贴反而贵了600,按照他这个算涨了50%。国家明明真金白银出了补贴,可到老百姓手里,不仅没享到实惠,反而掏了更多钱。
政策初衷都是好的,想让大家少花点钱,可补贴一到,商家就像闻着味儿似的涨价,最后“补贴红包”没落到百姓手里,反倒成了涨价的“通行证”。
我至今还记得当时跟妈妈拍胸脯的样子,最后却只能无奈说“涨价了,就买这个吧”。那种落差感,估计大家都懂。实际上也不是我就差这几百块钱,主要是那种心理落差,真的很让人郁闷。
真心希望这些惠民政策能跑得再快点、再实点,别让“补贴”变成“涨价信号”,别让老百姓的期待变成失望。毕竟大家盼的不是“政策好看”,而是真真切切的“过日子省钱”啊。
最后也说给这些厂家,涨价平时也可以涨,不要总在补贴的节骨眼上涨,这样的吃相,真的是太难看了。你们这样做,不仅仅伤害老百姓,也是在给国家的补贴政策抹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