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共鸣
“上美影三个字的分量,到底能有多沉?”
7月13日,大规模综合性文献和艺术巡展“绘动世界——上海美术电影的时代记忆与当代回响”终于在北京朝阳区的泰康美术馆开幕,去年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就颇受好评的它,此次在延续首展基础上,结合北京城市与泰康美术馆特质进行特色化的呈现,展览将持续到11月2日。
这场巡展,堪称这些年关于上美影老动画,最系统最专业的展览。
从60年代的民族风格里程碑之作《大闹天宫》,到80年代生动谐趣享誉国际的《三个和尚》,再到千禧前夕市场化后的院线大作《宝莲灯》,上美影塑造了中国动画的诸多重要时刻,造就了中国动画最厚重的一层“家底”。
虽然谈及熟悉的片段或角色,似乎每个人都能说上两句。然而,作为诸多经典与多元风格的缔造者,上美影其本身的面貌,对许多人来说却是模糊不清的。作品的审美源流从何而来?团队的制作体系如何运转?又在各个时期与全球动画界产生过怎样的互动?
这便是展览“绘动世界”的特殊价值所在。展览由泰康美术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联合主办,并得到了民间机构空藏动漫资料馆提供的学术和藏品支持。在本次北京站的展览策划与呈现过程中,泰康美术馆团队结合自身对于“媒介”的研究,与空藏团队密切合作,其中傅广超老师提供了重要的内容支持。最终,超1000件珍贵展品与100余个经典动画角色原稿将面向观众开放,幕后资料涵盖签绘台本、分镜台本、美术设计稿、模型、工具、工作照、赛璐珞片与口述影像等。
近日,学术趴编辑部也受邀前往了现场。
01
移步换景,经典如何成为经典?
总体上来说,“绘动世界”展览遵循了从台前到幕后,从角色形象到工艺细节的展陈逻辑。展览内容被划分为五大板块,逐步揭示上美影经典动画背后的记忆与回响。
设置在一楼的,是“序厅”和“经典巡礼”。进入展览,观众首先见到一片色彩缤纷的“海报林”,耳熟能详的作品海报唤醒观众的记忆,为后续的深度内容埋下伏笔。
一楼主体的“经典巡礼”部分,以九部上美影标志性的作品为线索,兼顾情怀回顾(现场观影、打卡互动)与文献展出(幕后揭秘、动画科普)。
其中,既有《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金猴降妖》《宝莲灯》这类民族风格浓郁的“国宝级”电影长片,也有《黑猫警长》《葫芦兄弟》《邋遢大王奇遇记》这样诞生于电视时代更加“新潮”的动画系列片。
步至二楼,则体现出展览更具专业性的一面,有按照手绘、木偶、剪纸等制作工艺来分别呈现的“媒介探索”单元;有汇集《中国奇谭》《燃比娃》等当代国人秉承“美术电影理念”创作的“当代回响”单元;以及最后借助时间轴式展陈,回溯中国动画近百年发展轨迹与关键节点的“绘动之旅”单元。
一楼的“经典巡礼”
二楼的“媒介探索”
重点展品:《大闹天宫》孙悟空动作构思草图,陆青绘制(空藏动漫资料馆藏品)
重点展品:《天书奇谭》画面分镜台本蓝晒稿,王树忱起草,马克宣、黄炜、秦一真誊清,钱运达配文(空藏动漫资料馆藏品)
初入展览,最让笔者印象深刻的展品,是其中超过200本“美术电影完成台本”,又叫电影镜头记录本,是上美影动画作品摄制工作全部结束的象征。它们是动画生产的“技术档案”,会尽可能精确地记录影片的镜头顺序、景别、拍摄手法、画面内容、台词、音乐、音效、胶片长度等信息,作存档、发行及查考之用。
序厅两侧陈列了大量台本
其中,不少台本还有原作者的钤印、签名乃至签绘——这都源自空藏动漫资料馆多年走访过程中,邀请老一代创作者亲自在当年参与作品的完成台本上再度留下笔迹,以此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留下纪念。
左:美术电影完成台本 《葫芦兄弟》(第十二集)
右:美术电影完成台本 《邋遢大王奇遇记》(第一集)
(空藏动漫资料馆藏品)
经典巡礼部分,首先选取了上美影兼具艺术价值与大众认知的知名作品,结合大量实物与影像,综合展示其创作幕后的灵光。分解动画制作的工序,展现中间产品,反而更进一步展现了这些作品的魅力。
例如在《哪吒闹海》的展区,可能是因为展品类型相对丰富,展览贴心地将观展动线按照完整的动画制作前中后期全流程的顺序来安排,并给编剧、采风、分镜、动作设计、配音配乐等十余个环节附上了相应的科普介绍。
《哪吒闹海》展区现场
上美影老动画,也值得拥有“作画厨”(现场拍摄)
与《哪吒闹海》发行和剪辑合成相关的手稿和资料
《哪吒闹海》总美术设计由著名美术家张仃负责,他是国徽设计的核心参与者,擅长将国画、漫画与装饰美术融汇一体,片中的诸多角色设计均出自张仃之手。上美影动画家阎善春与黄炜则根据动画制作需求进一步完善,制作造型定稿,本次“绘动世界”亦展出了《哪吒闹海》的人物造型比例图。
《哪吒闹海》人物造型比例图,张仃造型原作,阎善春、黄炜造型定稿
(空藏动漫资料馆藏品)
《哪吒闹海》台本(现场拍摄),标注了详尽的序号、景别、尺寸和画面内容信息
(空藏动漫资料馆藏品)
泰康美术馆此次的展陈方式十分丰富。除了定期播放经典影片的“童年放映厅”和现场珍贵的展品陈列与文字导览介绍,展区中多处还陈列有实时播放的上海美影人口述历史影像资料,均来源于空藏动漫资料馆多年来的访谈整理,观众可随时驻足观看。
让笔者印象十分深刻的,还有《三个和尚》展区向观众展示配乐的巧思。作为一部无台词动画,《三个和尚》高度依赖音画结合叙事,音乐家金复载将人物形象和三种音调不同的乐器音色相对应,展览将音响嵌于三处装置顶端,观众站入特定区域便可聆听。
《三个和尚》展区
一楼的“童年放映厅”
在二楼的媒介探索区域,展览还展示了偶动画、剪纸动画、水墨拉毛剪纸动画等独特的动画工艺幕后,通过呈现《半夜鸡叫》《真假李逵》《火童》《猴子捞月》等作品幕后的分镜台本、造型手稿、拍摄剧照、模型复原等资料,揭示美影厂如何使动画和美术彼此交融,探索材料可能和开拓美学风格。
由于包含立体的角色模型和场景搭建,在展示偶动画时,展览还特地邀请到木偶与皮影造型艺术专家焦达复原场景。值得一提的是,焦达先生的外祖父,正是中国折纸动画的开创者、被誉为“中国折纸动画之父”的虞哲光先生。
焦达复原的《阿凡提的故事》拍摄场景
焦达工作照
左:《狐狸打猎人》 角色纸偶, 造型设计:韩美林(空藏动漫资料馆藏品)
右:《猴子捞月》角色纸偶,造型设计:阿达(空藏动漫资料馆藏品)
实际上,北京此次举办的“绘动世界”,本身也是场十分强调互动性的展览。泰康美术馆增添了巨型填色墙、限量印章集章任务和衍生品售卖商店等内容。展览期间,泰康美术馆还将陆续推出手工工作坊、主题讲座、学术论坛等系列公共活动。
这也让这些天里,来到泰康美术馆现场的观众构成十分多样。有熟悉动画制作的专业人士和年轻学生,在展品前认真观摩人设、分镜和律表;有前来游览的艺术从业者和动画爱好者;也有带着孩子一起的家长,兴奋地向下一代介绍自己的童年回忆。
现场墙绘
透卡合影
一连两周,泰康美术馆举办学术讲座,邀请傅广超与曹小卉畅谈中国动画史
02
一起厘清,中国动画发展脉络的“真相”
“绘动世界”展览不止唤醒童年情怀,也没有只是将资料陈列出来,作为静态的“标本”供人纪念——对动画的尊重,体现在展览深入挖掘“绘”与“动”这两个动词本身:强调媒介特性,以具象的展览方式,还原上美影老动画究竟是被哪些人、在何种环境下、以怎样的方式“做”出来的。
正如现场复原的动画师工作台,桌面内嵌照明方便透写绘制逐帧动画,一旁的镜子则用于自我模仿提供表演参考。而现场展出的幕后资料也不仅有绘画创作的内容,还囊括了当年的新闻报道、支付酬劳的手写收据、甚至是地方文化局为动画摄制组外出采风开具的介绍信。这些材料共同勾勒动画创作的真实日常,以及动画作为一种集体劳动所反映的时代性。
动画师工作台场景复原
《投影光影效果在木偶片〈孔雀公主〉特技与布景中的运用》手稿,作者:谢友根(空藏动漫资料馆藏品)
尤为可贵的一点在于,这场展览并没有因为上美影的民族风格独树一帜,就一味将中国美术片的历史叙述为封闭的传统,仿佛是“遗世独立、天降英才”一般的传奇故事。
尤其是“绘动之旅”单元,以时间轴的方式图文并茂地展示美术片发展历程,并向我们揭示,中国美术片的灿烂历史也是在持续与外部世界的互动、碰撞与回应中逐步发展的。正如中国动画最早一批的拓荒者杨左匋后来深度参与迪士尼动画电影;万超尘也曾前往美国考察动画摄制技术,为新中国美术电影打下重要基础;到上世纪50–80年代间,上美影的作品陆续在昂西、戛纳、洛迦诺等国际影展上惊艳亮相,与海外先锋动画的交流也反过来滋养了国内的创作者。
改革开放后,中日动画界更是互动频繁,手冢治虫自1980年后多次访问中国,与他幼年仰慕的万氏兄弟会面,还曾担任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的评审委员。展览现场陈列了当年的图文资料,并播放了上美影老艺术家的访谈影像,讲述他们与手冢治虫交流的真实经历——没有“打鸡血”式的盲目自大,而只是朴素恳切地呈现中国动画与世界同行的历史现场。
“绘动之旅”区域现场
《阿童木与孙悟空》,作者:手冢治虫、严定宪(1981年)
与此同时,展览回顾历史和幕后展览的部分,也没有忽略美术片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从早期南北方两股美术电影人才脉络的合流,到设立专科院校动画专业催生《谁的本领大》《没头脑与不高兴》这样的经典毕设,再到现场制作记录所揭示的,上美影创作中广开言路,给予各部门自主性的“艺术民主”创作模式——展览揭示了上美影创作体制背后,是各岗位踏实耕耘的技术积累和代际传承。
最后,让笔者在展览上最为感慨的,还是美术片最有民族特色的片种之一:水墨动画的呈现。上世纪,以钱家骏为代表的上美影的众多艺术家,受传统木刻水印技法的启发,利用分层绘制、特技摄影等一系列方法研发了胶片水墨动画摄制技术,突破了单线平涂的绘制工艺,使中国水墨画以动态影像的方式呈现在银幕之上。
换句话说,水墨动画并不是每一帧都画一幅水墨画,而是通过“笔墨分解”的特殊工艺,将每张画稿中的形象分层绘制成铅笔稿,摄影师再通过反复的拍摄试验总结出一套严谨的技术标准进行拍摄洗印。如此复杂的幕后工艺,终于可以在现场一窥究竟。
《山水情》画面分镜台本,绘制:马克宣(空藏动漫资料馆藏品)
1960年《小蝌蚪找妈妈》纸本宣传画(空藏动漫资料馆藏品)
虽然按照上美影的定义,只有采用上述工艺的作品才可称之为“水墨动画”,但在观众眼中,水墨则更多仍是一种美学的感触:笔触的游移、留白的张力、虚实的过渡。
令人惋惜的是,真正的水墨动画工艺在当下已经难以大规模复现,随着老一辈创作者的逐渐隐退,水墨动画的概念也逐渐从一种明确的“制作工艺”,变成了后来者们渴望的“美学目标”,现代的“水墨动画”效果,已经和当年的上美影经典拉开了很大的差异。
但从另一个角度,同样也可以说,在新一代的动画人利用当下的动画技术和创作体制“重新发明”水墨动画的过程中。美术片对于水墨画中笔触、气韵、留白的追求,已经成为深深植入中国动画创作者和观众内心的“执念”,转化为一种内化的审美自觉。
周星《双下山》,是较早采用三维动画制作水墨效果的案例
狼烟动画《白月儿》,采用分层绘制+后期叠加模拟晕染的数码作画
追光动画《新神榜:杨戬》体现了成熟的动画工业水准,据报道,水墨部分CG和手绘以大约2:8的比例融合
《深海》所谓“粒子水墨”,通过CG特效的空隙、动态和堆叠模拟液体的晕染和扩散,形成类似水墨“拉丝”的飘逸感
动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技术的演化,却仿佛在近30年里按下加速键。在AI滥觞的前夜,“绘动世界”的这些上美影美术片,大多早于数字绘画和3DCG的时代,其中许多内容对于新一代的创作者和观众而言或许已经堪称“史前史”。也正因如此,它们更值得被回望。没有这些历史,中国动画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而无论你是动画专业人士、美术行业的从业者,还是在“葫芦娃”“黑猫警长”陪伴中长大的老朋友,都将在这场展览中重温感动、激发共鸣,再度感受动画作为媒介所承载的情感、想象和历史。
此次展览会持续到2025年11月2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公众号卡片或进入小程序了解展览详情,并购票前往北京泰康美术馆参观。
点击报名周六(8.2)活动讲座:从Flash到《中国奇谭·小满》:听陈莲华导演讲讲中国“独立动画”的这些年(活动票不包含当前展览门票)
参考资料:
傅广超,一代宗师钱家骏 | 简说中国动画史03,空藏动漫资料馆
傅广超,解密水墨动画 <山水情> |上海国际动画节考古行动 07,费那奇动画周
傅广超,何以经典:上海美术电影的时代记忆与当代回响展述评,装饰杂志
—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写给40岁的吉卜力,铃木敏夫亲笔揭秘往日岁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