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法库图录》166页的一张相片,在赵东寰儿子赵卫滨的文章里也有这张相片,标注“辽西军区干部合影,1946年摄于白城子”,两者区别在拍摄地点,一个是白城子,一个是法库。我对比的重点是这里的人是辽西军区,时间是1946年。辽西分区存在的时间段是1945年12月至1946年6月,那么这里正常来说有贺炯同志,贺炯同志1946年6月牺牲。具体在哪拍摄的,不是我讨论的重点,以后还需继续考证。
赵卫滨:《回忆父亲赵东寰指挥的解放抚顺战斗》 (本文作者:赵东寰之子,原北京船舶工业管理干部学院计算机系主任、教授)
![]()
赵东寰
辽沈战役中,赵东寰指挥东北野战军独立第十师抓住不可多得的战机,灵活机动决策,转兵攻克抚顺,创造了一个师吃掉敌人一个军的精彩战例,为解放沈阳打通了道路。
辽沈战役中,我的父亲赵东寰担任独立第十师师长。独立第十师归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指挥,一兵团司令员是萧劲光,政委是萧华。1948年10月15日,东北野战军主力部队攻克锦州关死了东北的大门。10月17日,守长春的国民党六十军,在军长曾泽生率领下起义,我父亲率独立十师进入市区接管他们的防务并作为我军的先头部队,准备在新七军拒绝受降谈判后立即发起攻击。
10月19日,在大军压境下,新七军及国民党其他守城部队,终于在东北“剿总”副司令兼一兵团司令郑洞国率领下全部向我投降,长春遂告解放。这样,在东北只剩下沈阳、抚顺、本溪、营口等孤立的大中城市被敌占领,国民党军队完全处于被包围之中。
东北野战军围困长春的部队有第十二纵队和六个独立师。长春解放后,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命令:十二纵队全力向南挺进鞍山,截断沈阳敌人由营口港从海上逃跑的退路。六个独立师除留守长春一个师外,其余五个师由第一兵团指挥向沈阳东南开进,拟夺取工业重镇本溪等市。独立十师为第一兵团前锋,于10月23日由长春西南达岭地区出发,直奔沈阳、本溪,给大部队开辟道路。
东野司令部之所以命令独立十师等部队向沈阳东南方向开进,是因为沈阳、抚顺有国民党重兵把守,两城相连,廖耀湘兵团又距沈阳较近。从沈阳、抚顺以东先攻取本溪的意图就是出敌不意扫清外围,以震慑沈阳使沈阳、抚顺成为孤岛,再一举歼灭。
独立十师一万余人(其中作战部队8000人),辖三个团:二十八团、二十九团、三十团。这三个团原来属辽吉军区,父亲指挥这支部队打了许多好仗。例如,康平战斗中歼灭了敌人两个团,解放法库时又歼灭了敌人两个团,还参加了四平战役等,多次立功,也多次受到上级表彰。独立十师是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部队,全师指战员经过围困长春,战术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斗志也愈来愈旺盛。
接到南下打本溪的命令,战士们士气很高,部队边走边动员,互相督促着:“快走!慢了就打不上大仗了!”走到哪里都可以听到这样的议论:“东北就这一仗了,打好解放东北的最后一仗!”
独立十师一路兼程途经刘家房子、郭家店、虹牛哨、昌图,27日到达开原一带。10月28日中午,再次接到兵团急电,命令各师以强行军速度南进。独立十师将行军速度由每天40多公里调整为60—65公里。29日4时,部队出发,离开铁路沿线,向开原东南方向山区进军,日夜兼程,经柴河堡、鸡冠山,一座座城镇抛在身后。七天长途奔袭达650华里,30日进至抚顺章党的浑河北岸。
![]()
1948年东北野战军独立第十师指挥员合影。从左向右:师长赵东寰、副师长邓忠仁、参谋长王玉峰、副政委蔡明。
独立十师原拟在下章党附近渡过浑河,尔后夺取本溪。现在竟被眼前这条东西走向的宽阔浑河挡住了去路。侦察部队报告,浑河早晚结有薄冰,水深1.5米左右,且流速较快,徒涉困难,当地没有船只,附近无桥。我父亲带其他师首长亲临河边实地勘察,侦察参谋又报告:向西15多公里的抚顺市有三座桥,一座铁路桥,两座公路桥,均有国民党一个师把守。
怎么办?独立十师的任务是攻打本溪,但桥在敌人手里,不打下抚顺,我师就无法过桥。强渡浑河,困难很大。
一、11月初的东北已是冬季,指战员穿的还是单衣,强行涉渡必定冻伤大批指战员,造成部队非战斗减员;
二、即使徒涉过去了,水这样深,火炮、车辆、弹药等翰重也过不去;
三、后续部队还有几万人需要过河。若临时架桥,一无器材,时间也不允许,必劳师费时,延误战机,不可能迅速拿下本溪,夺取鞍山。办法只有转兵先打抚顺,但是上级没有这个部署。
独立十师当时没有政委,我父亲任师长兼党委书记。在浑河边上,我父亲立即召开了有副师长邓忠仁、副政委蔡明、参谋长王玉峰、政治部主任江腾蛟及走在先头的二十八团团长段志清,政委杜西书等参加的党委扩大会议,共同讨论、研究方案。我父亲根据情报,分析情况后力主攻打抚顺,这是一个灵活、大胆、果断、正确的决策。
说大胆,是因为有极大风险。一是在兵力对比上,敌一个守备师加上其他武装6000余人,而独立十师为8000余人,我军人数虽略占优势,但不符合数倍于敌攻城歼敌的原则。二是守敌是以逸待劳,我军则是长途奔袭疲惫而来。三是抚顺地形易守难攻,河北有高尔山、抚顺城,河南有琥珀泉、东公园山、老虎台山、千台山,且有浑河相隔。四是国民党军二〇七师曾在抚顺市内各要塞街道修筑了自成体系的坚固工事,上级发到各部队的《敌情通报》上有过介绍。五是上级没有给独立十师攻打抚顺的任务,一旦攻城有失,必将影响整个战局,指挥员要负重大责任。
但我父亲认为转攻抚顺的风险确实很大,对我军有利的因素也很多。一是守敌(沈阳守备总队第一师)虽号称6000之众但属地方部队,战斗力不强且驻地分散,我军有机可乘。二是抚顺以东并无我军大部队活动,敌人疏于防范,我军利用夜间突然袭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易于奏效。三是如遇敌人顽强抵抗、久攻不下随后而来的独立六师等部队还可跟进增援。四是驻守沈阳的十余万国民党军队能否增援抚顺,这是个关键问题。两市中心距离只有40多公里,公路铁路均可运兵。
我父亲根据得到的情报分析:我部步步紧逼、势如破竹,已切断敌人向营口的退路,关上了辽西敌人窜回沈阳的大门,我打下锦州的三个主力纵队,正由西向东,由南向北朝黑山、大虎山疾进,那里的敌人——廖耀湘第九兵团之新六军、新一军已成“瓮中之整”。沈阳城内周福成的第八兵团虽然还有11个整师的兵力,但无力自保,出援抚顺的可能性很小。最重要的是,国民党军队在东北的败局已定,士兵人心惶惶、军无斗志,而我军是正义之师、胜利之师,突袭抚顺,一举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我父亲扫一眼大家,略沉思片刻,高高地举起大手有力一挥,坚定地说:“党中央《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中讲,军队在作战和情况需要时首长有临时处置权,如果我们坐等上级批复下来,就会失去战机,我建议转兵先攻打抚顺,同时向兵团发特急电报请示,我会对此全权负责。”
经讨论,大家权衡利弊后一致认为,用徒涉、架桥的时间拿下抚顺,绰绰有余,拿下抚顺比拿下本溪对沈阳之敌威胁更大。因为沈阳电、煤气均依赖抚顺供给,一打抚顺,必震慑沈阳,会更有利配合我主力在辽西歼灭廖耀湘兵团。战机不可失!师党委一致同意我父亲转攻抚顺的决定。这个作战方案,正如参谋长王玉峰所称赞的,“这是一个非常大胆而又果断的决心。”
![]()
![]()
![]()
![]()
![]()
![]()
![]()
![]()
![]()
![]()
![]()
![]()
【军史】漫谈1946年西满军区的组建和发展 文章来源:息陬孔猛
![]()
辽吉根据地从总体上说是西满根据地的一部分,它北倚日本关东军经营多年的军事要塞平台,西接内蒙古,东扼嫩江,平齐铁路贯通南北,是西满、北满连接关内的陆路交通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抗战胜利后,我党做出“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派出11万大军、两万干部进入东北。
1945年9月14日,中央决定成立以彭真、陈云、程子华、伍修权、林枫为委员,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立即赴东北工作。
9月中旬,由陕甘宁挺进江南的南下第二支队在河南新安县接到中央命令:停止南下,挥师北上。
南下第二支队是由359旅延安留守兵团和陕甘宁边区警备第1旅组成,其中包括由中央党校和中央机关抽调组织的干部队伍。干部中有陶铸、莫文骅、张启龙、袁任远、陈郁等领导同志。第二支队南下的目的是与王震率领的南下第一支队会合,依据五岭山脉向粤赣边、湘赣边、湘桂边发展,开辟新的根据地。
陶铸等接到中央命令后立刻从新安县转回头经孟县到达林县。在这里,又接到刘伯承、邓小平关于迅速进入东北的命令。9月下旬,开始向东北挺进。10月下旬到达沈阳。在沈阳成立辽宁省工作委员会,陶铸任书记。
11月,国民党军向东北解放区进犯。苏军准备将沈阳交给国民党政府接管,中共中央决定改变拒阻国民党军进入东北的方针,确定东北地区党的中心任务是迅速在东满、北满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11月26日,东北局和辽宁省党政军机关从沈阳撤出。
陶铸率工委的一部分干部向西撤至法库,以辽宁省所辖中长路以西各县、旗和从辽北省划入的部分县市组成辽西行政区,建立中共辽西省委,省委书记陶铸,副书记陈郁;常委有邓华、朱其文、孔原、傅雨田。辽西省委成立初直接由东北局领导。
12月上旬成立西满分局,李富春任书记,辽西省委改属西满分局领导。
1946年初,国民党军占领铁岭、开原、法库、昌图、四平等地,并向郑家屯逼进。辽西省委随部队沿平齐铁路北撤。
1946年5月,东北战局发生了重要变化,东北民主联军组织四平保卫战,阻击国民党军队北犯,历时月余,于5月18日主动撤出四平,进行大踏步的战略退却。
国民党军队在5月19日占领四平后,继续兵分三路北进,于5月23日占领长春、吉林、农安等地,逐步控制了松花江以南广大地区,东北民主联军大部转移到松花江以北,敌我双方进入了隔江对峙、战略休整的时期。
为了适应军事形势的变化,加强西满根据地的建设,东北局和西满分局决定,成立辽吉行政区,将撤至洮南的中共辽西省委改为辽吉省委。
西满分局决定,以陶铸、邓华、朱其文等9人组成辽吉省委会,以陶铸、邓华、朱其文、曾固4人为常委。
辽吉军区是和辽吉省委同时成立的。辽吉军区司令员邓华,副司令员高鹏,政委陶铸,副政委彭嘉庆,参谋长高鹏兼、政治部主任袁升平。
![]()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向东北大举运兵,企图独占东北。
中共中央依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一批部队和干部挺进东北,先后调进东北的部队有:八路军山东军区6万余人,新四军第3师3万余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以及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炮兵学校等1万余人,晋绥、冀中、冀鲁豫各1个团。以上连同先期进入的冀热辽部队一部和由东北抗联教导旅改变的东北人民自卫军共11万余人。同时,延安及各解放区的党政军干部约2万人,也陆续进入东北。
10月31日,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任第一副总司令,李运昌任第二副总司令,肖劲光任第三副总司令兼参谋长,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
11月2日,任命周保中为第三副总司令,肖劲光改任第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任政治部主任。
各部队到达东北后,一面阻击国民党军的进攻,一面着手发动群众,清剿土匪,组织和发展武装。到年底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兵力发展到27万人。
1946年1月4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肖劲光任副总司令,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肖劲光兼任第一参谋长,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任政治部主任。
在民主联军总部管辖下,建立了西满、东满、南满、北满四大军区。将战斗力最强的山东1师(梁兴初部)和新四军3师7旅(彭明治部)划归总部直属,其他各部队根据所在地区分别置于军区领导之下。
![]()
西满军区是东北民主联军最早成立的二级军区。
经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批准,1945年12月6日西满军区在吉林、辽宁和内蒙交界的郑家屯成立。吕正操任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书记李富春任政委,新四军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任副政委。
西满地区,主要是指中长路沈阳至哈尔滨线以西的地区。
1945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西满工作给东北局的指示,为加强西满工作,林彪兼兼西满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李运昌、黄克诚任副司令员,李富春继续担任政委,黄克诚任副政委兼副司令员,张平化任政治部主任。
1946年1月4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西满军区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西满军区。吕正操任司令员,李富春任政委,黄克诚任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彭明治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平化任政治部主任。
3月,吕正操回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主管后勤运输工作,8月兼任东北铁路总局局长和政委,黄克诚任司令员。
西满军区成立初期,先后下辖辽西、吉江、嫩南三个省军区。指挥新四军3师8旅、10旅和独立旅,7旅归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直接指挥。
![]()
西满军区主要领导:黄克诚(司令员), 倪志亮(副司令员), 刘锡五(嫩江军区政委), 王鹤寿(龙江军区政委) , 张平化(政治部主任), 朱涤新(龙江军区政治部主任), 李聚奎(参谋长)。
辽西军区 1945年12月成立,军区机关先驻法库,1946年2月迁至郑家屯,5月迁至洮南。辽西军区司令员邓华,政委陶铸,副司令员洪学智,副政委吴法宪,参谋长高鹏,政治部主任袁升平。下辖:
保安第1旅,旅长马仁兴,政委邓东哲。
第1军分区,司令员田维扬,政委孔原;
第2军分区,司令员赵东寰,政委杨易辰;
第3军分区,司令员于文清,政委罗杰;
第4军分区由保安第1旅兼;
第5军分区,司令员高体乾,政委傅玉田。
吉江军区 1946年1月12日成立,以新四军3师8旅和原辽北军区一部组建,军区机关驻洮南,3月撤销;吉江军区仅存在2个月。吉江军区司令员倪志亮,政委郭述申,副司令员朱子修,副政委邵式平。下辖洮南军分区,司令员李英武,政委朱理治。
嫩南军区 1946年3月,以吉江军区机关和嫩江军区4分区组建。司令员倪志亮,政委郭述申,副司令员朱子修,副政委邵式平,参谋长白云。下辖:
第1支队,朱子修兼司令员和政委;
第2支队,司令员夏尚志,政委任志远;
骑兵支队,司令员李英武,政委朱继先。
吉江军区撤销组建嫩南军区后,同时组建新的吉江军区,军区机关驻扶余,司令员兼政委刘震,参谋长沈启贤。
![]()
1946年4月24日,齐齐哈尔第二次解放,西满军区从郑家屯经白城子迁入齐齐哈尔。军区机关驻齐齐哈尔日本领事馆。
4月27日,原隶属北满军区的嫩江军区划归西满军区。同月成立兴安军区。
6月7日,根据中共西满分局决定,吉江军区并入辽西军区,成立辽吉军区,军区机关驻白城子。
6月10日,原隶属北满军区的龙江军区划归西满军区。
这时西满军区下辖嫩江、龙江、辽吉、兴安4个省军区,新四军3师(欠7旅),东北军政大学西满分校,齐齐哈尔卫戍司令部、西满独立师(1947年3月组建)。总兵力6万人。
西满军区司令员黄克诚,政委李富春,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彭明治,政治部主任张平化。
1946年7月,新成立的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来齐齐哈尔整训,2纵司令员刘震兼任西满军区副司令员,2纵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吴法宪兼任西满军区政治部主任。同月,洪学智任西满军区副司令员;9月,洪学智调任龙江军区司令员。
1947年2月,倪志亮西满军区任副司令员,李聚奎任参谋长,彭明治调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副司令员。
嫩江军区 1946年5月嫩南军区划归嫩江军区,在齐齐哈尔组建新的嫩江军区。司令员倪志亮,政委刘锡五,副司令员王明贵,参谋长兰庭辉,政治部主任薛少卿。
龙江军区 龙江军区1945年11月成立,管辖范围为黑龙江北部。司令员叶长庚,政委王鹤寿,副司令员于天放、副政治委员范式人,参谋长王钧,政治部主任林一心。1946年9月,西满军区副司令员洪学智任军区司令员,叶长庚改任第一副司令员,于天放调任省参议会议长。1946年11月,朱涤新任军区政治部主任,林一心任黑河军分区政治委员。1947年2月洪学智调任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司令员,叶长庚复任军区司令员。
辽吉军区 1946年6月成立,军区机关驻白城子。司令员邓华,政委陶铸,副司令员高鹏。1947年4月,保安第1旅(旅长马仁兴,政委邓东哲)、保安第2旅(旅长刘述刚,政委罗有荣)与西满独立师(师长兼政委吴富善)改编为西满独立第1、2、3师,组建西满纵队,也称邓华纵队,属辽吉军区建制。纵队司令员邓华,政委陶铸,副政委吴富善,参谋长高体乾,政治部主任袁升平。
西满独立第3师是由原新四军3师3个特务团改编,战斗力强,装备好,师长兼政委吴富善任西满纵队副政委,独立3师师长为李化民,政委朱民亲。
1947年7月,东北民主联军副参谋长聂鹤亭任辽吉军区司令员,邓华专任第7纵队司令员。
兴安军区 1946年4月成立。管辖范围内蒙古东部地区,军区机关驻乌兰浩特王爷庙。司令员阿思根,政委哈丰阿,副司令员呼和巴特尔,参谋长包德明,政治部主任胡昭衡。下辖4个骑兵师和一个支队。
骑兵第1师,师长莫德勒图,政委胡秉权;
骑兵第2师,师长那钦双合尔,政委赵石;
骑兵第4师,师长清卓里克图,政委乌力吉那仁;
骑兵第5师,师长鄂嫩日图,政委朱子修;
兴安支队,支队长包启文,政委沙友石。
![]()
根据黄克诚建议,新四军3师并入西满军区。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第一副师长刘震,副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政治部主任吴法宪。7旅旅长彭明治,政委郭成柱;8旅旅长张天云,政委李雪三;10旅旅长钟伟,政委王风悟;独立旅旅长兼政委吴信泉。
从1946年7月开始,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对西满军区的主力部队进行了整编。原新四军3师第8旅、第10旅和独立旅共同组建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后改称东北野战军第39军,由刘震任纵队司令员,吴法宪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吴信泉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7年2月,彭明治任2纵副司令员。
1946年10月,原新四军第3师第7旅与原山东军区第7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后改称东北野战军第43军,陈光任司令员,杨国夫任副司令员,赖传珠任政委。1947年2月,洪学智任纵队司令员,陈光调任松江军区司令员。
1947年7月,辽吉军区西满纵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后改称东北野战军第44军,由邓华任纵队司令员,陶铸任政委。
到东北解放战争夏季攻势结束以后,整个西满地区完全打通,成为联成一片的巩固的根据地。
至此,建设西满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业已完成。
中共西满分局代理书记、西满军区司令员黄克诚便向中共中央和东北局建议,撤销中共西满分局和西满军区,原来由西满分局领导的各省的工作,全部集中到东北局直接领导。西满军区所属各省军区由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直接指挥。
1947年8月,中央军委任命黄克诚为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和政委,西满军区参谋长李聚奎为东北民主联军后勤司令部参谋长。
1947年9月,西满军区正式撤销,军区机关随黄克诚到哈尔滨组建东北民主联军后勤司令部,统管整个东北民主联军的战勤工作。
你若喜欢,请点下面专辑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