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房四宝 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
宣纸以皖南青檀皮、沙田稻草为原料,辅以猕猴桃藤汁等独特工艺,造就其润墨不洇、历久不蛀的特性。宋元后,中国书画追求水墨写意,宣纸造纸工艺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画艺术风格革新。
![]()
![]()
书画之风与宣纸兴盛
现代宣纸的定义,应是以青檀和沙田稻草为主要原料的书画纸。比较确定的说法,诞生时间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或者稍早一些。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世襄等人对安徽省博物院收藏的宋代张即之《华严经写经册》的实物分析,经册材料系用青檀皮加稻草制作的宣纸;李公麟的一些书画用纸,也是青檀皮和稻草成分的宣纸。这表明在北宋时期,已有了现代意义的宣纸。
![]()
▲代韩滉的《五牛图》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用纸作画的作品,现被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源:视觉中国
现代意义宣纸的兴旺,应在南宋和元朝。
宋朝南下临安之后,社会生活各方面发展很快,经济水平已居世界前列。南方政权有重视文化的传统,书画之风兴盛,对于高质量书画纸的需求很大,宣纸生产和工艺提高很快。这一时期,是宣纸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元代统一后,书画艺术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以赵孟頫、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等为代表的画家,提倡泼墨豪放写意山水技法,突破了传统绘画用纸需求,发墨和洇彩效果好的宣纸更受欢迎,市场需求量大大增加。
明朝末年,产自皖南的“宣纸”已名震遐迩了,文人和书画家都习惯用宣纸。明代书画家文徵明、沈周、唐寅、董其昌、徐渭等,都喜欢在宣纸上作画,也能很好地运用宣纸的墨韵性能,产生很多笔墨变化。唐寅的《墨梅图》,现在经相关机构鉴定,是画在宣纸上的。只是宣纸在当时价格相对昂贵,普通人士不太用得起,只有条件较好的书画者,或者比较富庶的文人墨客才能拥有。
![]()
▲唐寅 《春山伴侣图》 图源:视觉中国
宣纸为什么后来居上?除了质量优势外,还跟皖南的经商风气有关系。明朝中后期的皖南,外出做生意的人很多,皖南所在地的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的商人,不仅在东南一带赚得了大批财富,还自觉地将家乡的文化产品在京城、各大城市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大力推广,各种各样的宣纸店、文房四宝店如雨后春笋般遍布。
中国画到了明清之时,潮流和风格已由唐宋时的工笔为主,转向了以水墨为主的写意画。加上临书题字、金石篆刻之风盛行,让适合水墨洇染、适合金石篆刻的宣纸供不应求。“清四僧”(八大山人、石溪、渐江、石涛)都是非纸不画。绝大多数画家均喜欢以纸作画,其中用宣纸者最多。清嘉庆年间编纂的《宁国府志》记载:“纸在宣(城)、宁(国)、泾(县)、太(平)皆能制造,故名宣纸。”朝廷官府公文用纸,以及书画用纸,都会自觉选用宣纸,科举宣榜所用的丈余榜纸有时也会选用宣纸。
宣纸,就是这样一路走来。
![]()
▲安徽宣城,手工宣纸制造车间。图源:视觉中国
![]()
繁华似锦的宣纸
将宣纸放在显微镜下,能看到一种神奇的情景:青檀皮料的纤维,就像天上的云朵一样,均匀地卷舒在一起,纹理修长、绵密细腻。青檀皮纤维的长度和透光性,明显小于桑皮和楮皮,更加细致而绵密,可以滞留更多的水墨,能引导水墨沿着皱纹沟槽向外渗扩成浓度递减的墨阶。沙田稻草的细纤维与檀皮交织成网状的协调结构,受墨后不发翘、不起毛,对于笔墨表现力影响很大。
宣纸品种,根据配料比例,可分为棉料、净皮、特净三大类。棉料,纸中的青檀皮含量在40%左右的纸,较薄、较轻;净皮,纸中青檀皮含量达到60%以上;特净皮,原材料青檀皮的含量达到80%以上。宣纸根据厚薄不同,可分为单宣、夹宣等,单宣即是单层,比较薄;夹宣则是经过连续两次抄造而成的宣纸,比较厚。
![]()
▲王蒙《青卞隐居图》 图源:视觉中国
根据加工程度的不同,宣纸又分为生宣、熟宣、笺纸三大类。生宣是直接从纸槽中抄造出来的宣纸,烘干制成后,未经过加工处理,也称原白纸。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晕墨章、达到水走墨留之效果。生宣有“百变生宣”之谓,意指在生宣纸上作画,变化很大,神机莫测,也指在生宣纸上作画,难度很大。可是功力扎实的画家,特别喜欢利用生宣洇染的特点,点石成金。
熟宣是生宣的再加工,方法是先将生宣纸铺平,再用明矾等多种成分熬成的胶汁,用排笔轻轻刷在生宣纸上,填满生宣的纤维细孔。熟宣适宜于大焦墨或淡枯墨书写作画,适合楷书,也适合笔法细致的工笔画。缺点是不能久放,会漏矾脆裂。熟宣有重矾和轻矾两种,重矾的熟宣晕染时间慢,轻矾的熟宣晕染时间快。
![]()
▲世界最大的宣纸 图源:视觉中国
宋元之时,中国画工笔画法式微,泼墨写意笔法兴起。由于洇染笔法越来越普及,本来适合于书法的宣纸,越来越多地被用来作画。笔墨在宣纸上的“多变”特性,经常有出人意料的效果,更激起了画家们的热爱。中国画自宋之后,不喜用色彩,只喜用墨色,用墨的浓淡层次来表现色彩,生宣洇染的习性,正好对应了这种风格。宣纸神奇的多变性,让写意山水有了用武之地。
元朝之后,文人画风气更浓,“元四家”喜欢用宣纸作画,也善于用宣纸作画。很多画家喜欢将纸面硾、浆一番,让其表面变得不润滑,呈现明显的毛刺感,运笔皴擦点染时,墨迹尤其是重墨的边缘较明显,更有清新淡雅的效果。“元四家”中,王蒙的画风最为“炫技”,喜欢着色,喜欢把画面画得很满,以解索皴和牛毛皴将山峰一层一层地叠加上去。《青卞隐居图》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种效果。殊不知,此举正是跟宣纸“相亲相爱”的结果。
![]()
▲明朝中期,吴门画派兴起,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张宏等一批画家,偏爱在宣纸,尤其是在生宣上作画。图为明代唐寅《双鉴行窝图》。图源:视觉中国
明朝中期,吴门画派兴起,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张宏等一批画家,偏爱在宣纸,尤其是在生宣上作画。吴门画派继承了“元四家”的笔法,利用生宣纸洁白透明,浸透力强、润墨扩散快、黑白对比度高的特点,干笔、湿笔、浓笔、淡笔交替使用,大焦墨法、大枯墨法、大泼墨法间杂运用,呈现出变幻无穷、生气蓬勃的效果。明嘉靖之后,陈淳、徐渭等花鸟画家,更是强调大写意,运用浓淡不同墨色在未干时相互渗化的作用,使得水墨的效果更加酣畅淋漓。
宣纸,让中国书画出现了更多的笔墨意趣。曾有人对宣纸与中国书画之间的关系作了如此概括,中国书画的风格,很大程度上是由宣纸的特性决定的:宣纸的“薄”与“密”之特色,有利于润墨,呈现细腻静雅;宣纸的“光”与“细”,有利于运笔,让绘画挥洒自如;宣纸的“绵”与“韧”,有利于笔墨皴擦和揭裱,搓拖不破;宣纸的“轻”与“软”,有利于加工卷折,揉叠不损;宣纸的“洁”与“白”,有利于呈现墨彩,经久不变。宣纸还有利于笔墨的呈现——浓墨时,宣纸上墨色乌浓、鲜艳发亮;泼墨时,宣纸上层次分明、清晰透明;积墨时,宣纸上浑厚有力、黑中有光;一般用墨时,宣纸上浓中有淡、淡中有润、润中有湿。
![]()
▲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的《荷花水鸟图轴》。
图源:视觉中国
宣纸的千年之梦,就像远近山峦所起的云霭,不断汇聚、移动,不断扩散、飘零,又像是航行于时光河流之上船只的风帆,来来往往,帆起帆落。
![]()
“中国三峡杂志”微信公众号
欢迎订阅:邮发代号38-383
立足三峡,关注人类家园
报道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责编:柳向阳 王旭辉
美术指导:崔玮
美编:程晓新
校对:段海英
审核:任 红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 2025年第3期 有删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