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让物理学界整整激动了二十年的“异常”,终于凉透了。
6月3日,费米实验室Fermilab官宣了他们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μ子g-2实验结果。结论是:没有异常了,一切和标准模型吻合得不能更好了。
![]()
如果你不知道μ子g-2是啥,简单一句话:这是物理学界最著名的、最持久的“标准模型之殇”,一度被不少人当成寻找新物理的敲门砖。结果一算清楚,全是自己算错了。
来,我们一步步捋清楚这个故事,保证你看完后能装得像个懂行的理论物理博士。
什么是g-2,为什么μ子成了主角?
首先解释下g-2。
在电磁理论里,任何带电粒子如果有自旋(即量子力学中的内禀角动量),它就有磁矩,也就是一个天然自带的小磁铁。这磁矩和自旋的比例,叫做g因子。
![]()
理论上,如果你只考虑最基本的量子力学,那g就是2。但问题来了,世界不是理想模型,它充满了各种量子场的纠缠。电磁场、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希格斯场……这些都能在你想不到的地方,给g动点小手脚。
于是物理学家说,不如我们量一量g到底偏了多少,g-2是多少。要是算的和测的不一样,说不定里面藏着新物理的秘密。比如暗物质?额外维度?谁知道呢。
那为啥要看μ子?不看电子不行吗?
![]()
当然可以,但电子太轻,它的g-2几乎全是电磁贡献,其他相互作用的影响微乎其微,想通过它找“新物理”,基本没戏。而τ子虽然更重,可惜活得太短,刚生出来就死了,测不着。
μ子正好卡在中间:比电子重200多倍,但活得还挺久(2.2微秒,在粒子物理里简直长寿)。是研究g-2的黄金对象。
μ子g-2异常,怎么来的?
故事开始于20多年前。2001年,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做了个精度还不错的μ子g-2实验,叫E821。他们一算,实验结果和理论预测居然不太一样,偏了大概3.7个σ(统计显著性),按照物理学界行话,算是“有点不对劲”。
![]()
虽然当时还不至于宣布“标准模型完蛋”,但这事成了理论圈和实验圈的心病。
标准模型被验证得太死板了,想找点漏洞太难。μ子g-2这点偏差,像是个希望的火苗。各种模型一时间都来蹭热度:超对称、额外维度、暗光子,甚至有人想用它来解释暗物质。
但问题是:你得先确认偏差是真的啊,不能因为理论和实验对不上,就盲猜是“上帝加了一条隐藏规则”。
会不会是实验测错了?会不会是理论算漏了?
两边都不敢拍胸脯说自己100%靠谱。
所以,接下来的二十年,两派人马开始了比精度、卷计算的马拉松。
理论派:用尽洪荒之力,算到头秃
理论预测μ子的g-2,需要考虑很多复杂的量子场修正,特别是“强相互作用”的那一坨,也就是夸克和胶子之间乱成一锅粥的那部分,叫做“强子真空极化”。
这玩意你用传统方法根本算不清,理论物理圈只能使出两招:
- 数据驱动法:你用别的实验数据(比如电子-正电子湮灭成π介子)来间接估算它对g-2的贡献。
- 格点QCD:把时空离散化成一个点阵,在超级计算机里用暴力数值方法“跑一遍宇宙”,看结果长啥样。
前者便宜快捷,误差大,曾经一度主导了理论预测;后者费钱烧机房,但潜力巨大。
问题就出在前者。旧版数据驱动法给出的理论预测偏低,和实验结果对不上。大家一度以为真发现了“新物理”。
![]()
直到后来的格点QCD崛起,几个不同研究组跑出了结果,和实验数据几乎重合。理论圈才发现:,不是自然界有新规律,是我们自己之前算错了。
卧槽
这大概是物理学界21世纪最尴尬的乌龙事件之一。
实验派:风雨十三载,只为一个小数点
在理论圈忙着“自我批判”的时候,实验圈也没闲着。
2000年代末,布鲁克海文的设备退役。科学家们干脆把整个g-2大磁环用卡车和驳船搬到了芝加哥郊外的费米实验室,重启项目,起名叫Muon g-2。
这波操作比你搬家还复杂,为了保证环不变形,甚至动用了专门的运输公司。2017年开始运行,前后总共做了六轮实验。
2021年他们公布了第一次结果,偏差依旧存在,引起全球物理界骚动一片。但精度还不够,不能盖棺定论。
![]()
直到2025年6月3日,也就是现在,他们终于公布了全部数据分析结果——精度高达百亿分之一,误差极小。
结果和最新版的理论计算一比,天衣无缝地吻合。
之前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异常”,彻底归零。没有新物理,就是理论派自己算砸了。
谁该尴尬,谁该骄傲?
这事儿说来滑稽,但其实对科学来说,是个值得骄傲的事。
你看,一开始理论预测错了,大家都以为发现了新东西。但物理不是靠YY的,而是靠实验验证。你说你算得再好,实验不认,那就得反思自己。
于是大家卷到极致,实验做到了史无前例的精度,理论也重写了核心部分,最后发现:标准模型依旧是无敌的工具。
没发现新物理,略有遗憾,但也侧面证明了一件更重要的事:科学的自纠错能力,远强于任何外部挑战。
那以后还研究μ子干嘛?
当然干嘛不干了。
虽然g-2没毛病了,但μ子仍然是我们窥视标准模型边界的重要窗口。
比如μ子的稀有衰变、μ到e的转化(μ→eγ那种)……这些事都还悬着呢。只要我们能造出更多、更冷、更慢的μ子,未来肯定还会有新的物理谜团诞生。
μ子不愧是“标准模型多出来的神秘嘉宾”。人类还没搞清楚它到底是干啥用的,也许以后,它还会再给我们新的惊喜。
μ子g-2这个故事的精髓,不在于“发现新物理”,而在于它展示了科学真正的力量:反复验证、不断修正、容得下质疑,也坚持用数据说话。
没有任何理论权威可以逃避实验检验;也没有任何异常可以靠猜想来坐实。
这是一个对“科学精神”的最好注解。
今天,μ子g-2谜团落幕。但对自然的好奇,从未终结.
参考来源:
R. Aliberti et al./Muon Theory Initiative, arXiv:2505.21476, 20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