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物质运动定律》一文中论述到,一切物质的运动它的自转速度和它的半径的乘积等于它的传播速度和它的波长的乘积。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天体共同遵循的规律。数学描述:λV=vR,其中,λ是物质运动的波长、V是物质传播速度、v是物质自转速度、R物质自转的半径,当,且仅当,λ大于R物质才具有波动性,才存在波粒二象性,才存在不确定性原理。由于V=λγ,其中,λ是物质传播的波长、γ是物质传播的频率;v=ωR.其中,ω是物质自转的角速度、R是物质的半径。所以方程λV=vR,可以转化为:λ^2γ=R^2ω——(1)。这里定义一个新物理量,面速度,我们把单位时间形成的面积称作面速度,单位是米^2/秒。由方程(1)可知:物质在运动过程中传播方向的面速度始终等于物质自转形成的面速度,结合物质运动定律和方程(1)分析可知:当,且仅当,λ大于R物质才具有不确定性,分析、论证如下:
物质在运动过程中传播方向的面速度始终等于物质自转形成的面速度,有,且只有,λ^2大于R^2,才存在不确定性,R^2才可能存在于λ^2内的一部分,由于物质在运动过程中传播方向的面速度始终等于物质自转形成的面速度,所以nR^2的面积存在于λ^2内,并且正好覆盖λ^2形成的面,其中n大于1,其中一个R^2存在于λ^2内的位置才是不确定的,当n远大于1时,不确定性非常明显,这就是不确定原理的本质。
由德布罗意波的波长表达式可知:λ=h/p,其中,h普朗克常数、p是基本粒子的动量。变化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公式得:λp=h,我在多篇文中论述了普朗克常数h的本质就是基本粒子的角动量的数值,由于基本粒子的角动量是守恒的,所以才存在普朗克常数。也就是说,所有基本粒子的角动量的数值都等于普朗克常数。由于对于基本粒子都有:λp=h,我们用一类基本粒子测量其它基本粒子,所用的工具——基本粒子的波长记作:∆λ、动量记作:∆p,则∆λ∆p=h,容易知道:位置的精确度必然是:∆λ,动量的精确度必然是:∆p,结果必然是:∆λ、∆p越小越精准,即测量的结果准确与否由∆λ,、∆p确定。显然,∆λ越小,测得的λ越准确,由于∆λ∆p=h,h是普朗克常数,所以∆λ越小、∆p必然越大,∆p越大精确度越低,结果必然是:位置越准确、动量越不准确,反之亦然。
所以我们容易得出结论:不可能同时精确确定一个基本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这就是测不准原理的本质。对于用基本粒子测量,测不准原理的数学描述:∆λ∆p=h,其中,∆λ是位置的标准差、∆p是动量的标准差,也可以理解为:另一种基本粒子的波长和动量。
对于非基本粒子,它们的角动量的数值不等于普朗克常数,非基本粒子的角动量的数值是不相同的。虽然非基本粒子的角动量的数值不相等,但是对于任何一类非基本粒子仍然遵循:λp=D,其中,λ是非基本粒子的波长、p是非基本粒子的动量、D非基本粒子的角动量,不同类的非基本粒子D的值不相同,但是对于同一类基本粒子D仍然是确定的。
我在多篇文中论述了,基本粒子是相互绕转的两个半元电荷,其它所谓的基本粒子都是由基本粒子组合而成的。由于基本粒子只有一种结构,所以角动量数值相同,存在普朗克常数;对于非基本粒子结构组成不同,它们的角动量的数值不同。
我们用基本粒子作为工具测量非基本粒子,或者用非基本粒子测量基本粒子,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λ∆p=D,其中,∆λ是测量工具的波长、∆p是测量工具的动量。当,且仅当,测量工具是基本粒子粒子时,D等于h,h是普朗克常数。测不准原理的准确解析:测量工具的波长和动量的乘积仍是一个常数,但是这个常数的大小由测量工具的波长和动量决定,测不准原理并非绝对依赖普朗克常数。
结论:测不准原理推广到一般,测不准原理:不可能同时精确确定一个物质的位置和动量。物质位置的不确定性和动量不确定性的乘积必然等于测量工具的波长和动量的乘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