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爆炸理论并非一开始就被人们所接受,事实上在20世纪初,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主流科学界,都坚信宇宙是“静态”的、永恒的、无始无终的。
![]()
最早提出这个“异端”理论的人,是一位身份非常特殊的比利时人乔治·勒梅特,他既是一位严谨的物理学家、数学家,也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神父。
1927年,勒梅特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框架下,推导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宇宙正在膨胀。既然它在膨胀,那么反过来推演,它在过去必定更小、更热、更致密,如果将时间倒退到极致,宇宙的起点必然是一个被他称为“原始原子”的、无限小的点。
![]()
勒梅特的想法在当时遭到了无情的嘲讽,爱因斯坦本人在听闻他的理论后,也评价道:“你的数学计算是正确的,但你的物理学直觉却是糟透了”,甚至“大爆炸”这个词,也是由反对该理论的物理学家弗雷德·霍伊尔在一次BBC广播中,带着嘲讽的意味“发明”出来的。
但勒梅特的理论,即将被来自遥远星系的观测证据所证实,因为关于大爆炸理论的科学性,最直接、最无可辩驳的证据,来自对遥远星系光线特征的研究。
![]()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在威尔逊山天文台,利用当时最强大的望远镜,进行了一项改变人类宇宙观的观测,他发现几乎所有星系都在远离我们,遥远星系的光谱颜色,比近处星系的要稍微“红”一些,因为光波在远离我们时波长会被拉长,这在物理学上被称为“红移”现象,更惊人的是星系的距离越远,它就显得越红,意味着它远离我们的退行速度就越快。
![]()
哈勃的这个重大发现,一锤定音地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它证明了宇宙确实在膨胀,这个发现也反过来印证了勒梅特的理论,如果宇宙正在膨胀,那么它必然存在一个膨胀的起点,那个被嘲笑了近十年的“原始原子”理论,一夜之间从神学猜想,变成了物理学的前沿。
![]()
那么大爆炸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无法“观测”那个瞬间,但物理学允许我们“回溯”,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38亿年前,去看那场起源的黎明。
普朗克时代(0 - 10^-43秒):
![]()
在宇宙诞生最初的1/万亿亿亿亿亿秒内,宇宙的温度高达10^32 开尔文,能量密度大到我们已知的物理学(包括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全部失效。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在此刻没有意义,这是一个物理学无法描述的“奇点”。
暴涨时期(10^-36秒 - 10^-32秒):
![]()
普朗克时代结束后,宇宙开始膨胀并冷却。时空结构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经历了一场指数级的、远超光速的疯狂扩张,这就是著名的“暴涨时期”。这场暴涨如同一次创世的“神之呼吸”,它将宇宙从一个亚原子大小的点,瞬间“吹”到了一个宏观的尺度,并将宇宙的温度和结构拉伸得极其均匀。
粒子时代(10^-32秒 - 3分钟):
![]()
当宇宙降温至约10^27 开尔文时,能量开始“凝结”成物质。最初的粒子诞生了,夸克、轻子、光子在能量的海洋中翻腾。这些夸克迅速结合成质子(氢原子核)和中子,它们成为了宇宙的第一批“砖石”。
核合成时期(3分钟 - 20分钟):
![]()
在“创世”的3分钟之后,宇宙已经冷却到10^9 开尔文,这依然是一个无法想象的高温,但已经“凉爽”到足以让质子和中子开始结合,形成更稳定的原子核。此时,宇宙中一切更重的元素都还不存在,宇宙只是一片由75%的氢原子核、25%的氦原子核,以及海量光子和电子构成的炽热“雾霭”。
在此后的长达38万年里,宇宙一直是一片不透明的“等离子体海洋”,在这锅“光之汤”里,光子(光)无法自由传播,它们每前进一步就会立刻撞上一个自由的电子或质子,被不断地散射、吸收和再释放。
![]()
直到第38万年,一个奇迹发生了,宇宙的温度终于降至约3000 开尔文。这个温度已经低到足以让“带负电”的电子与“带正电”的原子核(质子)相互吸引,并最终结合成电中性的“氢原子”,当电子被原子核“捕获”后,它们不再阻碍光子的去路,光子终于挣脱了束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整个宇宙在瞬间变得“透明”,那些在138亿年前被“解放”的、最古老的光子,至今仍在穿越宇宙。它们的身影,就是我们在1965年意外探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
![]()
1965年两位来自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在调试一根高灵敏度的射电天线时,意外发现了一种奇怪的、无处不在的“背景噪音”,无论他们怎么调整天线的方向(甚至清理了天线上的鸽子粪),这种噪音都顽固地存在。
他们发现的正是来自厘米波段的背景噪声,后来经过进一步测量和计算,得出这种背景辐射的温度是2|7 开尔文(即零下270.45摄氏度),这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3K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
这一发现被誉为大爆炸理论的“决定性证据”,是“创世”的回声,它为观测宇宙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被列为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之一,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也因此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
之后宇宙虽然变得透明,但也进入了一段长达数亿年的、没有“新光源”的“黑暗时代”,没有恒星没有行星,只有冷却的氢气和氦气,在广阔的虚空中漂浮,直到几亿年后,在引力的缓慢而耐心的作用下,这些气体云开始坍缩,第一批恒星在黑暗中被点燃,它们撕开了宇宙的黑幕,将宇宙“重新照亮”。
![]()
这些“初代恒星”是真正的巨兽,它们庞大、炽热、短命,它们以最原始的氢和氦为燃料,当它们燃烧殆尽并爆炸为超新星时,才在核聚变的熔炉中,锻造出了更重的元素,碳、氧、铁、硅,这些“星辰的灰烬”,最终构成了第二代、第三代恒星(如我们的太阳),构成了行星、大地、海洋,也构成了我们身体中的每一个原子。
![]()
宇宙就这样,从最初那一个不可思议的量子涨落,最终演化成了今天亿万星系的宏伟图景,如今的我们知道,宇宙不仅仍在膨胀,而且在“暗能量”这股神秘力量的驱动下,正在加速膨胀。它像一股无形的风,将星系彼此推离。
![]()
最终的结局也许是“热寂”:所有星系都远离彼此,直至夜空变得空无一物,所有恒星熄灭,能量均匀分布,温度趋近绝对零度,也许是“大坍缩”,宇宙在引力下重新收缩归于一点,也许是“大撕裂”,宇宙被加速膨胀的力量撕成基本粒子。
![]()
但我们并不是宇宙的“过客”,我们是由138亿年前那场大爆炸的“原材料”构成的,我们是大爆炸的“见证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