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白石刻"黄正清"寿山芙蓉石章
印文:黄正清
边款:白石。
尺寸:1.9×1.9×4.7cm
作者简介:齐白石(1863~1957),名璜,字萍生,号白石、白石翁、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寄居北京。书画篆刻艺术大师,生前曾任全国美协主席。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和平奖。年逾九十尚作画不辍,为现代世界最有名画家之一。
印面主人简介:黄正清(1903~1997),藏族,藏名罗桑泽旺,号子才,四川顺化(今理塘)人,早年习读汉文。历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甘肃省副省长等职。
![]()
齐白石刻「黄正清」寿山芙蓉石章:汉藏文化交融的金石见证
一、雪域高原与湖湘刀法的跨文化对话
这方1.9厘米见方的寿山芙蓉石章,承载着20世纪汉藏文化交流的独特记忆。印主黄正清(藏名罗桑泽旺)作为首位在中央政府任职的藏族高级官员,其"子才"雅号彰显汉学修养,而齐白石以单刀直入的湘派篆刻为之治印,完成了一次跨越地理与民族的艺术握手。1950年代初期,正值西藏和平解放的关键时期,此印或为黄氏参与国事活动时所用,其文化象征意义远超普通名章。
![]()
▲齐白石刻"黄正清"寿山芙蓉石章(局部)
二、芙蓉石上的政治美学
寿山芙蓉石的材质选择暗含深意:
- 物理特质:4.7厘米的高度配以1.9厘米印面,形成稳重的"碑式"结构,契合少数民族代表的政治身份;
- 色彩隐喻:芙蓉石特有的"美人红"晕染,恰似藏传佛教唐卡的矿物颜料,与黄正清作为宗教界代表(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的身份相呼应;
- 刀工象征:齐白石摒弃繁复钮饰,以素面方章突出"黄正清"三字的庄严,这种"去装饰化"处理与其为政要刻印的惯例一脉相承。
三、印文篆法的民族共融
"黄正清"三字在方寸间展现文化调适:
- 字体结构
- "黄"字上部田格作夸张处理,模拟藏文经幡的方块结构;
- "正"字中竖偏右,暗合藏文书法重心偏移的审美习惯;
- "清"字三点水化为短刀点,既保持汉字规范,又融入唐卡金线点缀的装饰性。
- 章法创新
采用"两密夹一疏"布局,"正"字左右留红,形成视觉呼吸感,与其1951年刻"和平"印的构成法则相通。
![]()
▲齐白石刻"黄正清"寿山芙蓉石章(局部)
四、极简边款的时代密码
仅"白石"二字的边款蕴含特殊历史语境:
- 政治考量:1950年代初期艺术家多避用纪年款,此作与同期"中国长沙湘潭人也"印(1950)的简款风格一致;
- 身份标识:去除了"三百石印富翁"等戏称,仅留本名,体现为少数民族代表制印的庄重态度;
- 材质佐证:芙蓉石在解放初期尚易得,至1958年寿山矿封坑后,同类石材作品价格飙升,2023年嘉德秋拍中2厘米见方芙蓉石章已超60万。
五、汤发周发布的当代价值
作为齐派艺术传承人,此次披露具有三重意义:
- 民族艺术史:填补了齐白石与少数民族人士交往的实物空白;
- 市场定位:对比2024年保利拍出的齐刻政要用印(2×2cm,成交价118万),此作因特殊历史背景估值更高;
- 文化启示: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的今天,这方印章成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永恒见证。
结语
这方寿山芙蓉石章犹如一枚文化纽扣,连接了雪域高原的豪迈与湖湘大地的灵秀。当"黄正清"三字在印泥下苏醒时,我们不仅看到齐白石晚年的刀法臻境,更触摸到新中国初期民族大团结的历史温度。汤发周此次发布,让这件尘封的金石之作,终以其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价值,在艺术史的长河中绽放异彩——正如白石老人所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或许正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最高境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