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说起三国猛将排名,总绕不开那句“一吕二赵三典韦”。可细究之下,典韦一生未斩一员名将,凭何力压关张马黄,稳坐第三把交椅?
莫急,今日且随笔者抽丝剥茧,道破其中玄机!
![]()
话说建安二年春,曹操征张绣于宛城。本是兵不血刃的招降局,却因曹操强纳张绣寡婶,惹得张绣羞愤难当,连夜密谋反叛。
那一夜,月黑风高,曹营酒酣耳热,全无防备。忽听营外马蹄声如雷,火光冲天,张绣率军突袭,直取中军大帐!
![]()
曹操从榻上惊起,衣衫不整夺路而逃。
千钧一发之际,一魁梧壮汉持刀闪出,挡在营前——正是典韦!他的神器双戟被盗,无奈只能暂用佩刀。
只见他双刀翻飞,如虎入羊群,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奈何敌军如潮,典韦亲兵尽数战死,刀刃卷缺,血透重甲。最后关头,他竟以敌尸为兵器,抡起两具尸身横扫千军,直杀得张绣部众肝胆俱裂!
![]()
待曹操脱险,回望宛城,典韦早已力竭而亡。然其尸身屹立不倒,双目圆睁,吓得张绣士卒半晌不敢近前!此战之后,曹操抚尸痛哭:“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
典韦虽未斩名将,但宛城一役,他以命护主、宁死不退的忠烈之举,早已胜过千颗敌将首级!
![]()
若单论《三国演义》战绩,典韦确显尴尬。汜水关前,关羽温酒斩华雄;白马坡下,刀劈颜良诛文丑;小沛城外,张翼德鏖战吕奉先百余回合;长坂坡上,赵云单骑救主……反观典韦,最耀眼的单挑不过与许褚大战一日,胜负未分。
然则,这“一吕二赵三典韦”的排名,根子不在演义,而在民间戏曲评书!
老辈人听三国,多靠戏台传唱。一出《战宛城》,典韦断后死战的悲壮,引得满堂喝彩;一曲《借赵云》,刘备借兵公孙瓒,典韦大败张飞,赵云枪挑典韦的桥段,更让百姓津津乐道。
![]()
典韦虽败于赵云,却能压过关张,恰是因戏曲需“一吕二赵三典韦”这般朗朗上口的顺口溜!
再看这排名口诀:“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句句押韵,字字对仗。若将典韦与关羽调换,成了“一吕二赵三关羽”,反倒拗口难传。
古人编排行,既要服众,更得顺口——典韦的“韦”字押了“飞”“悲”“魏”的韵脚,岂非天选之位?
![]()
典韦排名之高,还有一层深意:他成了曹魏的“忠义图腾”。
宛城战后,曹操每逢祭奠典韦,必涕泪交加。这“古之恶来”,乃曹操最为心痛的意难平。
关公成“武圣”乃因忠义,典韦位列三甲,又何尝不是“忠义”二字作祟?
反观关羽,虽斩华雄、诛颜良,却终究降过曹操,有“降汉不降曹”的争议;张飞暴躁失徐州,马超叛父弑君……唯独典韦,生平无半点污名,纯粹如一柄染血铁戟,至死方休!
![]()
故曰:典韦第三,三分靠武艺,七分仗忠名!
读罢此文,或有人不服:若按真实战绩,典韦岂能压过关羽张飞?
然英雄之名从来不由刀笔吏定夺。
![]()
戏曲传唱、君王推崇、百姓口耳——典韦的第三,是忠义的丰碑,是文化的烙印,更是人心对“纯粹勇烈”的永恒向往。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诸君不妨细思:若三国名将重排座次,典韦该当第几?是依战场斩将论英雄,还是凭忠肝义胆定高低?
欢迎评论区煮酒论英雄,友善交流!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