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1628期】
“对接机构侧向捕获!”
“问天实验舱转位完成!”
9月30日中午,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任务大厅里座无虚席,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大屏之上——问天实验舱正在机械臂的辅助下,完成“一字型”到“L构型”转位控制。核心舱前向对接口“虚位以待”,迎接梦天实验舱的到来。
聚光灯扫过大厅第一排,一张张严肃又活泼的面孔映入眼帘,他们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最年轻的一个任务方阵——操控团队。从问天实验舱发射升空到转位完成,他们始终坚守在操控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那一句响彻太空的誓言:
“忠诚使命、敢于担当;精心监视、精准操控;决战决胜、再立新功!”
这誓言是他们矢志航天的青春告白
深空操控团队组建于2017年10月,为响应中心 “将操控做大做强” 的号召,各技术室派出一批“种子选手”,带着过硬的本领与宝贵的经验,在深空室落地生根。他们,构成了操控团队的“基石”。
从以主岗身份完成中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到担纲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总体主任设计师,当时的姜萍,早已是总体团队遥测岗位的“中流砥柱”。离开熟悉的岗位,难免有所顾虑与茫然,但组织的号召,让她义无反顾。如今,姜萍已成为这支操控团队的领头人,带领团队走过了五年峥嵘岁月,完成了嫦娥四号、嫦娥五号,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天问一号及天舟、神舟系列飞船的飞行控制任务,以及“玉兔”月球车、“祝融”火星车的遥操作任务。
漫漫流逝的岁月,以旧岁的涟漪为岸,又荡漾起新的波澜。当曾经燃烧青春的飞控人渐渐苍老,他们执着与坚韧、拼搏与奉献的精神品格,又传递给了风华正茂的新时代飞控人。
五年来,一批批心怀航天热血的青年走出校园,走进中心,加入操控团队, 将“我的梦”融入航天梦,又在航天梦中实现“我的梦”。 青春的底气,不是盲目自信与无所畏惧,而是经过足够扎实的训练与勤奋刻苦的努力,打下的专业之基。
上行控制岗位的 张心言 入职仅1年多,就成长为岗位的技术骨干。在反复检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指令时,发现一个参数与设计状态不符,她立即上报后,将参数做了正确修改,保证了探测器控制顺利执行。面对组织的表彰和同事的点赞,她表示: “因为热爱,所以投入;因为投入,所以收获”。
对于遥测显示岗位的 商元瀚 来说, 2021年6月23日是他永远无法忘记的一个日子。那一天,习总书记又一次亲临中心飞控大厅,与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天地通话。他作为显示岗位工作人员有幸亲耳聆听到领袖铿锵有力的话语,内心万分激动。而这份巨大的荣耀一直鼓舞着他埋首浩如烟海的遥测参数和令人眼花缭乱的页面中,研究如何做出更科学直观的显示页面,为飞控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不同的青春面孔,同样的青春姿态。迢迢飞天路上,每一个身影都是一座无言的青春丰碑,每一行代码都是一腔沸腾的青春热血,每一本方案都是一段坚守的青春年华。
这誓言是他们激情奋进的生动诠释
40多个应急分支,11000条指令,47500个遥测参数,1700余个故障卡…… 问天实验舱任务,是深空操控团队成立五年来,承担的状态最复杂、工作量最大的任务之一。而2022年是完成空间站建造任务的收官之年,天舟四号、五号,神舟十四号、十五号以及梦天实验舱发射任务,都在本年度由这支年轻的操控队伍承担。
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姜萍主任与各岗位、各型号负责人连夜开会讨论, 如何科学合理分工,如何优化人员配置, 这是保证任务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参照执行“嫦娥”、“天问”任务的成功经验,他们决定,深空操控团队全体成员分批次投入问天实验舱任务准备之中,倾尽全室之力,挑起这项重任。
曾在“嫦娥四号”微卫星抢救中发挥重要作用的 李晓宇 ,担任问天实验舱任务的操控主管。作为上行控制岗位的中坚力量,他已精准无误地向航天器发送过上万条指令,但每一次坐在电脑前发令,他永远像第一次一样敬畏、谨慎、细致。他笑称这是“不改初心”。
年仅24岁的小将 孟德闯 ,在去年天舟二号、三号任务的历练中迅速成长,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他有着超乎同龄人的沉稳与自律,喜欢一个人坐在机房,深入研究岗位操作及航天器机理。“临危受命”担任平台计划岗位主管后,他更是如饥似渴地学习问天技术文档,向身边前辈请教,厚厚的笔记本,承载着光阴流逝,也记录着他的收获。
遥测老将 冯卓楠 ,成了深夜机房的一盏“长明灯”,他自己研发了一个参数装订软件,极大提高了参数装订的速度与准确度,但他还是反复比对确认。4万多个参数,装订入库分毫不差;1700余个故障卡——问天的“救命稻草”,分析全面透彻。令人望而生畏的工作量,就这样被他夜以继日、步步为营地拿下。
中心提出的 “机械臂全专业掌握” 要求,意味着仅有6人的遥操作团队,要掌握规划计划、上行控制、遥测故障等多个岗位技能。对于刚陪“祝融”火星车走完一程的他们而言,可谓时间紧、任务重。 何锡明 “当仁不让”挑起了重任,组织成员迅速投入到计划编排、注入数据安排、遥测参数装订及协同程序编写的学习工作之中,上百个文档的成果,是他们心血与汗水的印证。
优秀的团队,离不开经验的积累与传授,更离不开严格的训练与考核。问天实验舱任务准备期,中心组织了上百次内部联调、两轮协同演练,数十次分系统讲座与流程推演。深空操控团队也多次开展“深业讲堂”,组织大家串讲任务流程、技术状态,深入探究航天器机理原理,还针对各岗位关键操作及易出错环节,精心命制了岗位考核试题。
这誓言是他们追梦圆梦的制胜密码
7月24日下午14时许,万众瞩目的问天实验舱,在文昌发射场一片椰风海韵中点火升空,在地面的精准控制下,历经13小时飞行,与空间站核心舱成功对接,在九天之上划出一条完美的中国轨道。
“对接环锁紧完成!”“组合体消初偏完成!”
调度传来一声声捷报,凌晨三点,飞控大厅灯火通明,每个人都全神贯注地盯着大屏,密切关注问天实验舱与核心舱最后的对接。
孟德闯手边,放着厚厚一摞应急协同工作程序和程遥计划,那是他和规划计划岗位的同事们,数十天日夜奋战的成果,每一种应急工况的处置策略,他们都已烂熟于心。
“做了这么多应急分支计划,一个都用不上。”孟德闯随手翻着那些文档,一脸苦笑道。
“希望能用上,更希望永远用不上。” 对于孟德闯及他的队友而言,应急方案就是这样令人纠结的存在。希望能用上,是想让自己的工作成果得到检验与肯定;希望用不上,说明航天器飞行控制一切正常,任务进展顺利。
对于编写应急注入安排的张心言,与负责1700余个故障卡装订的冯卓楠而言,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虽然应急方案“不想用上”,近些年的十几发航天任务中,也确实没有用上,但他们还是以百分百的严谨细致与严格标准,编排每一条飞行程序、每一帧注入数据、每一个故障卡。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操控团队始终保持严慎细实的试验作风,极尽最复杂、最困难、最极端的情况,做足方案预案。航天器的自主能力越来越强,交会对接时间越来越短,他们的预案却越做越厚,演练越来越多。
白天联调与协同演练,晚上与试验队推演飞行程序,再加班修改计划、注入安排和故障卡。 这就是操控团队每日的工作生活,外人看来,似乎单调而重复,对他们而言,却充满攻坚克难的成就感与学有所获的充实感。
一轮轮推演,他们对航天器的机理原理了解越发透彻;一次次联调,他们对应急工况处置越发得心应手;一遍遍迭代,他们对问题漏洞排除越发成竹在胸。
7月25日上午,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乘组进驻问天实验舱,舱门打开的那一刻,一片宽敞明亮映入眼中,航天员、地面操控人员及屏幕前的全国人民都激动不已。
发射对接圆满成功,但问天操控团队的使命远未结束。后续,问天实验舱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在轨测试,完成了 组合体姿态融合控制、小机械臂爬行和大小臂组合测试 等在轨工作,并利用 问天气闸舱和小机械臂 ,辅助航天员于9月1日和9月17日两次出舱,顺利完成了扩展泵组安装、全景相机抬升、舱外救援验证等既定任务。
深夜的遥操作厅,何锡明正带领机械臂遥操作团队并肩奋战。人们赞叹于问天实验舱内功能全面、明亮宽敞,却常常忽视了舱外的机械臂。在外人看来“笨重不已”的机械臂,此刻在何锡明团队手中,灵活地移动着。
一条条指令注入,一帧帧遥测下传,一步步精准移动,都是一次次分析研讨、一个个规划方案、一本本协同程序铺垫而来的。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一小步跨越,都是遥操作技术的一大步突破。
机械臂在轨测试圆满完成,后续将执行更多、更重要的任务,何锡明和他的团队,时刻准备着。
与此同时,梦天实验舱任务准备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操控团队来不及太多休整,又全员投入到梦天任务准备之中。同样是复杂的技术状态,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经历了问天实验舱任务淬炼的他们,早已坚定了信念,鼓舞了斗志,明确了目标,积累了经验。
后续三个月,这支队伍还将完成天舟五号、神舟十五号发射,天舟四号受控离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等“国字号”航天任务,一系列准备工作正紧锣密鼓的展开。冲锋的号角再次吹响,他们必将继续履行这一句响彻太空的誓言—— 忠诚使命,敢于担当;精心监视,精准操控;决战决胜,再立新功!
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 | 孔明月、祁登峰
编辑 | 倪佳晨
校对 | 吴成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