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一只鹅,也能成为乡村振兴的小小引擎。扬州西郊仪征市大仪镇老坝村的“光伏鹅”,给出了答案。该村光伏产业园内,35岁的扬州效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功以科技赋能传统养殖业,挥洒汗水,收获成功。11月20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走进效鹏公司养殖场,这里通过“鹅光互补”的创新模式,将光伏发电与鹅养殖巧妙结合,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
生态养鹅产业与新能源产业融合催生“光伏鹅”
![]()
光伏鹅场
据介绍,效鹏农业专注于扬州鹅养殖,同时是省级太湖鹅保种场和特色优势种苗中心。记者在育雏舍看到,一群鹅仔正扑棱着毛绒绒的小翅膀。陈功托起一只小鹅仔细检查后说:“这是今年比较畅销的蒲三仔鹅,你看它毛色整齐、体型健康,长成后个体比较大,养殖户反馈很好。我们场里还有一部分扬州鹅和太湖鹅,用于选种和保种。”据悉,该公司养殖了40000只种鹅,其中25000只为当季种鹅,15000只用于明年生产。
![]()
陈功信心十足
据了解,效鹏农业对鹅的生长环境、饲料配方以及疾病防治等方面进行精细调控。陈功说:“我们采取的是全程室内饲养模式,并根据当地环境条件调控鹅舍内的光照、湿度和温度,改变鹅的繁殖周期,进行反季节养殖,经济效益比传统养鹅高出不少。”
在效鹏农业,鹅群还有个响亮的名字:光伏鹅,这背后是生态养鹅产业与新能源产业深度融合的体现。无人机升空,俯瞰效鹏农业,视野所及的是19栋约15000平方米的鹅舍大棚,这里创新采用“光伏+养殖”模式——阳光下,光伏板与鹅舍交相辉映,场景壮观。100多亩养殖区与200多亩牧草种植区相辅相成,既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也为种鹅提供了优质青饲料补给。
大仪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2016年引入光伏新能源项目。项目建成后,他们发现光伏板下的土地长期闲置,便萌生了“一地两用”的想法。2019年,村里成功招引了效鹏农业项目,该项目所在地与光伏板毗邻,由此形成如今的“鹅光互补”产业模式——光伏发电为鹅舍供电,余电还能上网销售;养鹅产生的效益同样可观,一块地实现多重收益。
从“人工孵化”到“智能管控”,光伏鹅走向更广阔市场
![]()
欢快鹅苗
一边是鹅棚里大白鹅欢快扑棱的翅膀声,一边是孵化房里大型智能孵化机有序运转的低鸣声。走进效鹏农业孵化房,18台大型智能孵化机整齐排列,舱门闭合间尽显科技质感。员工告诉记者,每台孵化机可容纳12500多枚种蛋,18台设备仅需三名技术人员管理。以往采用传统人工孵化方式,同等规模需要数倍人工。机器自动调控温度、湿度与通风,无需人工频繁值守。从种蛋筛选到清洗入舱,再到28天后转入育雏房等待破壳而出,智能化设备将繁琐工序大大简化。
![]()
健硕光伏鹅
记者看到,刚破壳的小鹅绒毛蓬松,精神饱满。小鹅在育雏房的恒温环境中待一段时间后,进入养殖大棚,与成鹅分开饲养,逐步适应规模化养殖环境。通过智能设备的精准调控,效鹏农业的种蛋受精率和苗鹅出雏率均跃升至92%左右,成功实现鹅苗在反季节条件下的高产。
光农互补为基,智能技术为翼,效鹏农业构建起从种鹅培育、鹅蛋孵化到肉鹅养殖的全链条现代化产业体系。这背后,是掌门人陈功的精准布局与创新实践。这两年,他从父亲陈效鹏手中接过产业担子,深入推动物联网技术,开设社交媒体账号,通过镜头实时展示光伏鹅舍的智能养殖场景,吸引全国客商与消费者关注,成功将“仪征鹅”品牌推向更广阔市场。“我们的产品远销安徽、江西、河南、四川等地。今年预计可产出70万只鹅苗,价格比普通鹅苗每只高出2元钱。”陈功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智能化建设,特别是在种鹅光照管理方面,计划引入物联网技术,通过手机终端实现集中控制。”
记者了解到,效鹏农业以智能化建设赋能产业升级,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实践样本,也带来了村集体收入,并带动周边村民走上鹅厂饲养管理、饲料加工、牧草种植等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通讯员 赵磊 强珺 邹梦其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胡妍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