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为高水平构建本市“百千万”乡村人才梯队,根据《上海市人才计划管理办法》,市农业农村委组织开展了东方英才计划乡村振兴领域人才选拔工作。自2023年项目启动以来,已累计选拔培养了多批立足乡土、奉献“三农”的杰出代表。
他们扎根在农业农村一线,是攻坚关键核心技术的科研先锋,是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实干力量,是投身基层治理的智慧担当。他们用行动与才华,为上海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注入了强劲动能。
为集中展现他们的风采,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我们特开设本专栏,讲述他们深耕沃土、服务乡村的生动故事,分享他们的智慧与经验,弘扬新时代“新农人”的创新创业精神。期待通过他们的榜样力量,激励更多,并激励更多有志之士汇聚于此,共同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 吴旭干
最近,在上海海洋大学师生的朋友圈里,一则“70后大学教授高能量日常”的短视频悄然刷屏。镜头中,这位“大闸蟹教授”演绎着24小时之内“学界与产业界的无缝切换”:清晨在亚太会议上与国际专家共议水产养殖前沿,中午为访客讲解“白玉蟹”选育奥秘,下午踏进崇明基地的塘泥中查看水草、观察蟹虾生长。他便是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吴旭干。
这条视频不仅生动展现了一位学者的“两栖”日常,更折射出高校教师面向产业与能力转型的缩影。十余年来,吴旭干始终致力于推动产教融合,走出了一条连接“课堂板书与塘口数据、学术论文与养殖账本”的实践之路。2024年12月,吴旭干入选 东方英才计划拔尖项目。
产业深耕:实现实验室到养殖塘的跨越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吴旭干团队的科研突破始终盯着产业需求发力,一步步打通从实验室到池塘的全链条,让实验室成果真正“跳”进养殖塘。
![]()
在基础研究领域,吴旭干率领团队系统研究了河蟹的性成熟机制和类胡萝卜素代谢机制。这些研究结果为河蟹营养品质调控和早上市品种培育找到了理论依据。此外,团队还研发了多种河蟹功能性饲料,能够显著提升河蟹品质和抗逆境能力,相关成果已实现落地并得到大规模应用。经过13年的系统研究,团队培育出了河蟹新品种“申江1号”,上市期可比常规河蟹品种早15—20天,蟹黄更饱满,目前已在全国河蟹主产区推广应用。
在河蟹养殖和育种技术方面,吴旭干团队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研究果实”也已实实在在惠及产业发展。基于雌雄河蟹的生长发育规律、摄食行为、适宜放养密度、水草种植模式、营养需求和专用饲料等,团队研发出“河蟹雌雄分养技术”,解决了河蟹雌雄混养时成活率低、生长和上市时间不同步、难以根据营养需求投喂专用饲料等难题,给蟹农每亩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该技术入选2025年全国重点推广水产养殖技术,已经在全国推广10多万亩。团队基于1000多个河蟹样品的基因组信息,开发出“长江蟹芯1号”的基因组育种液相芯片,团队构建了生长、色泽和性成熟时间等经济性状的全基因组育种模型,推动河蟹育种从“表型选育”到“分子育种”转变,这些关键技术已经应用于“海大白玉蟹”和“长荡湖1号”等新品种选育过程中。
![]()
团队的水产养殖技术还跨出了国门。在澜湄合作项目中,吴旭干和其他专家针对柬埔寨的气候和养殖条件,优化了罗氏沼虾苗种暂养、稻虾共生轮作技术、养殖模式和饵料投喂等关键技术,帮助当地建立多种稻渔种养模式,既帮助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也让“中国技术”在东南亚扎根,增加了澜湄国家互联、互通、互信,推动“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
因为在科研与产业应用中的突出贡献,吴旭干先后入选上海市“晨光学者”“曙光学者”“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黄河三角洲领军人才”。他还担任了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委员会理事、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副主编等学术职务。
至今,他已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及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交部澜湄合作项目等;发表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其中7项实现转化,成果转让费达265万元。作为主要完成人,他曾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全链条育人:打破课堂与塘口的边界
作为一名教师,吴旭干倡导的“课堂革命”,远不止于教学形式的创新,而是一套覆盖从本科到研究生、从实验室到产业端的全链条育人体系,其核心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持续思考。
多年前,传统课堂上,学生们埋头玩手机的场景,深深触动了吴旭干。从未涉足社交媒体的他,开始主动融入学生的世界:每学期初必建班级群,既讲专业也聊生活,久而久之,学生们都亲切地叫他“老吴”。
他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要求本科生以科学问题或产业需求为导向自制课件,鼓励“可坐着答、不怕答错”的互动教学。对研究生,则强调培育“科学家”与“产业人才”的双重素养。组会上的“灵魂三问”——“过去两周做了什么?遇到问题如何思考与解决?数据能否回应科学问题或帮助养殖户?”——推动着学生们扎扎实实做研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注重任务反馈与反思,建立了“博带硕、硕帮本”的传帮带机制,鼓励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协作共享、联合攻关。
“我曾经经常跟着吴老师学习和工作,他总是能在各种身份和状态中切换自如,随时随地言传身教。上午学生在崇明基地记录的河蟹摄食行为数据,下午就可能会变成吴老师课堂的鲜活案例。下午和养殖户视频会议讨论的‘申江1号’投喂方案,晚上就在组会上成了讨论题。讲类胡萝卜素沉积,就拿来不同塘口的河蟹对比颜色。介绍水草特性,便带着学生下水塘实地观察。”吴旭干曾经指导的博士生、现任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师张冬冬说。
吴旭干还化身“大闸蟹教授”,通过社交媒体用通俗语言推广养殖知识,既助农惠民,也向学生示范如何接地气地传播知识。“我希望让更多养殖户能便捷地获取前沿技术和信息,也让学生们看到知识传播的新方式,鼓励他们用更接地气的方式推广科研成果。”吴旭干说。
吴旭干自如切换于学者、技术员、引路人、传播者多重角色之间。正如他在每年新生见面会上承诺的:“做学术、搞研发,甚至创业,我都愿做你们的事业合伙人。”他发现学生有创业意向,就提供技术指导,得知国际生有志回国推广,便主动对接项目资源。他常对学生说:“好的研究,既要写进论文,也要被养殖户口口相传。”这种“教学—科研—产业”的闭环,滋养出一批“能文能武”的学生。弟子中既有深耕科研的高校教师,也有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企业技术骨干和国际项目推广人。例如,博士生张冬冬留校任教,硕士生周旋创办农业公司,肯尼亚籍博士生kamara学成归国推动稻渔技术。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培养更多优秀科学家和产业技术人员”的初心。
![]()
今年7月,吴旭干带着教授博士服务团的成员们再次深入崇明水产养殖基地,针对河蟹和罗氏沼虾养殖的水草管理、水质调控、饲料投喂及高温期管理等问题进行实地指导和技术交流。阳光下,一场场“塘口与课堂的对话”持续上演。
文字:赵一苇
编辑:黄倩欣
上观号作者:上海三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