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申城有一个大消息
困扰不少人多年的尴尬问题翻篇了
——总体完成“拎马桶”改造!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小坊此前介绍了
在上海杨浦区
拎了几十年马桶的傅老伯夫妇
是杨浦区最后一批
告别“拎马桶”的居民
弄堂一角的倒粪站
也已经成为历史记忆
![]()
而在上海市中心寸土寸金的黄浦区
紧邻豫园的弄堂里
很多人也许想不到
在繁华都市的背面也曾有居民
每天醒来第一件事竟是
——倒马桶!
安平街23弄紧邻豫园,是一条不起眼的小弄堂。78岁的李阿婆住在8号底楼楼梯旁,14.3平方米的居住面积被隔成两间,整套房屋没有窗户,通风极差,装抽水马桶也是难以解决的现实难题。
市民 李来娣:
我们的房子很小,要装马桶是不行的,只能用痰盂。像我们都是八十岁的人了,蹲下去立不起来,立着蹲不下去,没有办法。再加上这个地方还缺一个角,外面的扶梯在房子里,所以我们的房子很小,来了同事或者客人就没有办法,进不了房子。
虽然倒粪点离家不过五六十步
但对年近八旬的老人来说
却困难重重
李阿婆的丈夫甚至因如厕不方便
摔跤进了医院!
市民 李来娣:
我们从弄堂里出来拎着痰盂要走过这个台阶,台阶出来之后要走到底,那面墙那里有个倒粪点倒马桶的。我们年纪大了,小便多了,肚子不舒服了,一天要倒几次,很害怕的,摔次跤就不行了。前些天9月30日,我老公出来小便,就摔了一跤,弄堂里的人都出来帮忙,救护车救过去,到现在还没有出院。
为解决像李阿婆家这样的
"拎马桶"难题
上海采取了"一户一方案"的改造思路
相关部门经过七八次商讨后
最终创新性地提出了"外摆位"方案
南房集团物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喜林:
就在他们门口对面找了一块场地,是原来历史上征收动迁留下来的,是有主人的。这个土地虽然空着,但是实际上我们不能擅自使用,为了解决老年人上厕所的困难,我们与这个土地的主人去沟通、协商,并且请街道搭建平台,求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在施工过程中
工程方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工程部经理 吕波:
我们在装马桶的时候采用的是坐便,不是蹲便,同时居民也提出他们有一个基本生活功能的需求,我们也在里面加装了简易的淋浴头,居民可以在里面洗澡、上卫生间,它的一个最基本的卫生功能可以得到一个保障。
如今李阿婆再也不用为
"倒马桶"发愁
她和老伴拥有一个独用的卫生间
虽不大,也没有窗户
却实实在在解决了老两口的大难题
市民 李来娣:
我们上马桶方便,不像以前刮风下雨要倒痰盂,另外这个淋浴器在这里洗澡,这个水斗我们还可以洗脸刷牙,就是自家独用了,享受到了阳光的照耀,很开心。
几十年来,"拎马桶"这三个字,其实是很多上海人难以言说的生活窘迫。不过,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上海持续推进旧区改造,逐步解决"拎马桶"问题。
![]()
◆2022年7月,上海完成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集中成片的"拎马桶"问题基本解决 。
◆2023年,全市再次排摸,确认仍有1万4082户居民受此困扰,随后,一场针对剩余"拎马桶"问题的攻坚战全面展开。
◆到2025年,这场持续30多年的民生工程终于迎来收官。随着最后6千493户"拎马桶"居民完成改造,上海告别了这一延续数十年的生活难题。
对于“拎马桶”的经历
上海许多网友的记忆涌上心头
不少人分享了
自己告别倒马桶的年代
如今终于翻篇
大家也纷纷表示太不容易:
这件民生改造大事
真的造福于民!
看看新闻记者: 刘惠明
编辑: 李丽洁、王国林
责编: 李丽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