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同时期结构最复杂、规模最大的城址。
根据联合考古队公开发布的最新信息:斗山遗址确认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城址,呈现出“两墙三壕”形制,为同时期结构最复杂、规模最大的城址。
前期,由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博物馆、南京大学、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建的联合考古队对斗山遗址进行了发掘,现已发掘面积约16000平方米,出土遗迹涵盖马家浜至明清等多个时期,其中以马家浜和崧泽文化时期堆积为主体。
![]()
斗山遗址发现的马家浜文化时期遗迹,主要包括房址、台地、墓葬、灰坑、灰沟、墙、红烧土堆积等。在发掘区西北部,考古人员发现并清理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三条壕沟和两道墙体。
在古代城址发展史中,从环壕聚落发展到挖沟筑城是一重大突破,早期城墙的出现是研究古代城市规划、防御、水利等方面的关键证据。“从已有发掘区揭示出的墙和壕沟,结合考古勘探和探沟发掘的情况,可以判断内墙及其壕沟是闭合完整的。如此闭合完整结构的线性遗迹,应是城址。”考古人员在斗山遗址北半部还发现了外墙及其外壕。
![]()
遗址东北部TG11墙和壕沟(西—东)。
长江下游地区此前发现相对明确的史前城址为良渚古城。无锡斗山遗址的发现对于理解良渚古城的营造提供了重要线索。考古人员表示,斗山马家浜文化城址依山而建、呈内外壕形制、墙体局部包裹石块,而这些筑城理念也体现在良渚古城当中。
专家论证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东大学等单位的十余位专家确认,斗山遗址中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内外墙及壕沟,层位关系清晰,相对年代明确,是目前长江下游发现的最早的史前城址。
![]()
发掘区北部揭示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墙体与壕沟(上为北)。
鉴于此,联合考古队指出,在斗山遗址发现的呈现“两墙三壕”形制的斗山史前城址,内城平面面积约7.5万平方米,外城面积推测复原约12.5万平方米,结构复杂、规模之大创下了同时期之“最”,对重新认识马家浜文化社会形态和生产力水平,以及对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研究提供了全新材料。
![]()
斗山城址西侧出入口(上为北)。
目前,考古队已基本确认马家浜时期内城范围,但外城形态、内外城是否同时存在、城址修筑与废弃的确切年代等问题仍待进一步研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